原始舞蹈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原始舞蹈(1 / 1)

舞蹈的萌芽和形成時間,可以遠溯到人類發展的洪荒時期,遠遠超出了人類的記憶範圍。戰國時大詩人屈原在他的名篇《天問》中,就天、地、人三界提出了一百多個問題,首先提出的一個疑問就是――

世界之初,混沌一片,那時的情況是誰傳下來的呢?那時天地還沒有形成,根據什麼來考察呢?

誠然,舞蹈既起源於人類有意識記憶之前,又有誰能予以肯定的考知呢?

我國古籍中,記載了不少樂舞的起源傳說,僅在《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一篇中,就有這樣幾則:

一,古帝顓頊在登上帝位的時候,聽到四麵八方熙熙鏘鏘的風聲很好聽,就命令部下“飛龍”仿效風聲創作了“樂”,又令一人率先做樂工,它就躺在地上,用尾巴敲打自己的肚子,發出嚶嚶的聲音。顓頊把這個樂舞叫做《承雲》,用來祭祀天帝。

二,古帝嚳命令臣下“鹹黑”創作歌曲《九招》、《六列》、《六英》,又命令“垂”創製了鼙、鼓、鐘、磬、笙、管、篪等樂器,吹打起來,十分動聽,鳳鳥錦雉隨著樂聲跳起舞來。帝嚳很高興,就用來歌頌上帝的功德。

三,堯立為帝的時候,命“質”創作樂舞,“質”模仿山林溪穀的天籟音響製作了樂歌。又用麋鹿的皮蒙在土缶上作成鼓敲打起來,還重擊輕打石刀石斧,模仿天帝玉磬的聲音,於是百獸都跳起舞來了。

這些神話都是古人記錄的當時傳說,並非史實,但也可能有若乾事實的影子。傳說中有一些共同點值得我們注意,譬如原始樂舞是模仿天地自然創造出來的:“效八風之音”,“效山林溪穀之音以作歌”;鼓舞奏樂的大都是飛禽走獸:“令鳳鳥天翟舞之”,“以致舞百獸”;作樂都和祭祀有關聯,如“祭上帝”、“康帝德”。

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古人對原始舞蹈的一種感知。關於舞蹈起源和自然、鳥獸、祭祀的相關傳說,在今天的民間依然廣為流傳。

景頗族著名的節日祭祀歌舞“目腦縱”,有一個曆代相傳的起源傳說:當時地上沒有歌舞,隻有天上才有。據說有一年太陽公公邀請地上的百鳥到天上去作客,參加天上舉行的目腦縱,百鳥就學會了唱歌跳舞。它們回到地上以後,很是高興,就公推學得最好的孔雀作“腦雙”(意為領頭的),聚在一起跳了起來。正好被景頗族的祖先臘貢紮夫妻看見了,便偷偷默記下來,傳給了世人,從此人間才有了目腦縱。並且腦雙至今仍須帶孔雀羽毛,這是為了感謝孔雀的功勞。目腦縱既是歌舞的節日,也作為祭祀民族祖先的日子流傳下來。

壯族的銅鼓,傳說是老祖宗布洛陀最早依照天上星辰的樣子做的。苗族的蘆笙,有一種傳說是照著鴨子的模樣做的。侗族也有傳說,過去侗家沒有歌唱,沒有舞跳。後來到天上討來歌舞,但在回人間的路上,又不慎掉進了龍潭。多虧一隻水獺幫忙,下龍潭幫他們取了回來,侗家才有了歌舞,才有了“踩歌堂”這個節日。古老的東巴舞譜《祭什羅法儀跳的規程》中,記下的第一個舞蹈是《舞的起源》,經文上說:“很古的時候,在人類生長的豐饒遼闊的大地上,三百六十個東巴還不會跳舞。這時,米利達吉海(傳說是人類最早見到的海――筆者)長出一株葉細如發的樹苗,叫赫依巴達樹。樹梢上棲息著大鵬、獅子、飛龍三個勝利神。跳舞的方法和本領首先是由它們三個從住在米利達吉海的金色神蛙那裡學來的。至於金色神蛙呢?它的舞蹈本領又是從住在十八層天上的盤珠薩美女神(納西族傳說中智慧美麗的歌舞女神)那裡學來的。三百六十個東巴跳的舞蹈最初就是來源於這裡。”類似傳說還有不少。它們至今依然流傳在人們的口頭。

這些神話無疑已經過很長時間的流傳,而不可能沒有變化。它們反映了原始歌舞和天地自然、飛禽走獸、氏族祖先及祭祀活動之間的密切聯係。後世學者所說“大樂與天地同和”,從美學邏輯上升華了這些神話傳說所包含的深層意識,反映了先民們在精神活動中追求與自然界協調、和諧的意願。

原始舞蹈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度過了它的萌芽形成期。這是一個時間跨度極深,舞蹈本體及依存的生態環境、文化氛圍變化也很大的階段。隨著原始信仰的出現而形成了圖騰舞蹈、巫術舞蹈、祭祀舞蹈,到原始社會後期,已經是一門日趨成熟的藝術形態了。在我國,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已有不少陶塤、陶哨、骨笛、石磬等樂器出土。更為令人矚目的是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發掘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它為我們展示了大約五千年前舞蹈藝術的直觀形象。

這件轟動一時的彩陶盆,出土於一座馬家窯類型的墓葬中。彩畫陶盆是馬家窯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皿,舞蹈紋位於陶盆內壁的上部,一共描繪了十五位舞人,分為三組,組與組之間以弧線紋相隔。各組舞人牽手共舞,服飾劃一,動作相同,頭飾(或為發辮)擺向一致,尾飾(臀部翹起的尖狀物)也均朝向一個方向,說明舞者的動作、節奏、韻律都是很統一的。雖然畫麵上沒有樂手,聽不見音樂,但在集體舞蹈中,動作的更換,隊形和地位的變化,節奏強弱,速度快慢,都是離不開音樂提示的。再聯係相應的舞蹈情景看,統一的動作,整齊的隊形,相同的服飾,很可能已是一種用於某種特定目的和場合的傳統樂舞。為了保存、傳承這種舞蹈,氏族中就必須有樂舞的掌握者、排練者和組織者。原始社會中的巫就肩負著這方麵的職責。這在原始舞蹈的發展進程中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這件彩陶盆之後,我國又陸續出土了幾件飾有舞蹈紋的彩陶器。1995年,青海另一處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舞蹈紋彩陶盆,形狀構圖與大通彩陶盆約略相似,隻是舞隊人數更多,場麵更加壯觀。1991年,甘肅武威一處新石器時代墓葬中也發現了舞蹈紋彩陶盆,也是在盆的內壁上部繪製了兩組舞隊,每組九人,攜手而舞,下肢均畫作三道細線,似為尾飾,但也可能是意圖表現腳步的移動。

一係列舞蹈紋彩陶盆出土於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墓葬中,當不是偶然的現象,表明大通彩陶盆已不再是孤證。當時生活在這一地區的先民確實熱愛藝術,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已經有了相當進步的樂舞文化活動。這種牽手踏舞的形式,可能就是後世盛行、並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歌舞形式“踏歌”的濫觴。

1982年10月,在略早於馬家窯文化的甘肅秦安大地灣仰韶文化晚期一處房基遺跡中,發現一幅繪有人物形象的地畫。畫原繪三人,一人已模糊難辨,似為小孩;殘存二人疑為一男一女,均作左臂上揚,右手曲肘下垂,掌中握一棒狀物,兩腿交叉。據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是一幅男女共舞圖,描繪的是為悼念祖先或親人而舉行喪舞的場麵。

晚於舞蹈紋彩陶盆時期的舞蹈圖樣也已有所發現,如廣東曲江石峽遺址中發現的一件陶罐殘片,上麵用陶拍印製了一圈舞人紋,現存四人,亦作男女攜手踏舞的姿態。

此外,我國的考古工作者還在新疆、內蒙古、西藏、黑龍江、寧夏和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江蘇等地發現了大批岩畫點。這些岩畫從東到西,自南至北,分布地域十分廣泛。大多描繪先民們在原始社會中勞動、生活、宗教活動的情況,其中幾乎普遍都有舞蹈的生動畫麵。

各族先民精心刻繪的一幅幅舞蹈圖,就仿佛帶領我們通過時光隧道,參加了一場場原始部落中的氏族舞會,聽到了震耳的鼓聲和呐喊,看到了他們奔放自由的舞姿,激越的真情,以及對天地、自然、祖先的狂熱信仰和虔誠。

大量地上、地下古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為我們提供了有關原始舞蹈的信息。這些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曆史,它們真切地反映了當時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舞蹈文化風貌,揭示了舞蹈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舞蹈在原始社會經曆了漫長的路程,但當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特彆是父係氏族社會時,我國的舞蹈藝術體係已經基本構建形成,後世各類舞蹈的質素在原始舞蹈體係中基本上已都具備了。


最新小说: 人在修真界,吐槽出天地異象 飼養男魅魔觀察計劃 我是妖魔的心上人 流動美食攤,全網對我又愛又恨! 刷爆七個獸夫厭惡值,雌性頂不住 大唐40K:盛唐武士亮出光刃 極品全才神婿 沈總彆跪了,太太嫁給你死對頭了 焚天灼世錄 第一萌寶:總裁爹地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