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陛下的詢問,蕭銳雖然有些怔然,但還是點頭應道:“若是有必殺的理由,兒臣會動手!”
夏皇問道:“你不擔心蘭陵郡主恨你一輩子?”
果然!
陛下知道蕭銳和蕭青青的關係。當初被人下藥算計,雖然被諸葛流螢出麵解圍,但要查出真相還是不難的。
就是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和李秀兒的關係,如果知道,那就狗血了。不過自己問心無愧,是楚王死後,頭七過了很久自己才下的手。
“國家大事麵前,兒女情長算得了什麼?”蕭銳給出一個合適的說辭。
夏皇點點頭,道:“好!”
看陛下沒有打算明說,蕭銳沒有繼續追問。不過也問出了比較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汝陽王的兒子還活著,並且還在京都。至於陛下在裡麵打的什麼牌,蕭銳就猜不到了。
另外聽陛下的意思,他早就想過要解決汝陽王的事情了,隻不過還沒動手罷了。
既然如此,那蕭銳也決定等等再說,反正汝陽王現在也折騰不出什麼水花了。
此時齊國皇城。
一場雪染白了大齊皇城,幸好雪勢不大,不影響士兵行軍和輜重運輸,大夏的兵馬冒著風雪終於來到了齊國皇城外。
大兵壓境,讓齊國皇城內人心惶惶,早在十天前,城中富貴百姓能逃得就逃了,就算禁軍靠著兵力維持秩序,也擋不住拖家帶口逃出城的齊民。
其中,還包括很多權貴。
如今齊國的朝廷已經分崩離析了,戰火麵前,很多官員也加入了逃跑的行列,希望不被戰火荼毒。
最顯赫的代表,就是魏南征。
這位右相兼著中書省的最高長官,早在幾天前,就帶著家人逃生了,而且逃生的方向是北方,而在他逃走的那一天,元軍偽裝成齊軍,拿著齊國戶部的手令,成功殺入齊軍最後一座保護森嚴的戶部糧倉,將裡麵的糧食一掃而空。
這是大齊朝廷最後的保命糧,足足一百六十萬石,全部便宜了元軍!
而魏南征和其家人,便和元軍一同離開。
原來,魏南征早就投靠了元國!
這也是為什麼他主張將北方二十萬抵抗元軍的齊軍調往南方,再結合他曾經的所作所為,無不證明了他的險惡用心。
那魏南征為何會投靠元國?
首先,魏南征看出齊國必亡,而齊國一旦亡了,他魏南征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需要謀後路。而滅掉齊國的不是大夏就是元國,投靠哪一個呢?
他和赫親王有恩怨,自然不能投靠大夏,那就選擇元國。
選擇元國有選擇元國的好處,不要忘了,元國攻占了齊國北方大地,現在魏南征投靠元國,元國不善經營,必然會用到魏南征,到時候魏南征依然是大權在握之人。
而當魏南征的投敵賣國行徑揭露後,齊皇氣得吐血昏死過去,而對文武百官們而言,魏南征的投敵拉響了逃跑的號角。
如今,甘願留下來的官員並不多,而且多是武將,他們的職責是保家衛國,為國效忠,豈能獨自而逃?有這些武將安撫將士,才沒讓護城大軍和禁軍崩潰。還有一些百姓自願投軍,保護最後的皇都,沒有人願意做亡國之民。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有逃出城的,自然有進城的。
皇都外聚集了大量難民,他們無力繼續逃走,便想進城謀個生機,總比呆在城外安全吧。
就這樣,城內的富人想出來,城外的難民要進去。
除此之外,城中的普通百姓沒法逃。
到冠軍侯大軍壓城之時,皇都內的人口並未減少太多,預計還有一百四五十萬。
這麼多人口除去老弱婦孺,可用兵力怎麼也得七八十萬吧,再加上高大堅固的城池,應該能擋住冠軍侯兵臨城下的三十萬大軍吧。
但實際情況,城內可用兵力僅有十二萬,人多是多,可以當輔兵,卻當不了戰鬥力。而且隨著元軍劫走了最重要的糧倉,皇城內的儲糧有限啊,就算學遼源城那樣收繳糧食統一處理,又能堅持多久?
所以城內上下,都沒有信心保住此城。
現在權貴們和富人們都逃了,那齊皇呢?
齊皇逃了嗎?
齊皇有逃跑的想法,但是他往那裡逃?
就如同葉青山說的一樣,北方是元軍,南方是大夏,東麵是南山軍,西麵是荒涼地,難道要自己隱姓埋名,逃之夭夭?
寧願亡國之君,不做喪家之犬!
所以齊皇決定堅守這座城,和他同生死。
不過,為了留下血脈,他早就派禁軍帶走了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去天毒小國,隱姓埋名好好活下去,延續葉家的血脈。
此時此刻,齊皇站在金殿之上,居高臨下望著遠處的亭台樓閣,哀愁之心彌漫心頭,讓他本就虛弱的臉色更加虛弱。
這時,海雲天走來,說道:“陛下,進殿休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