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銳已經習慣了係統降臨時的龜速加載,今日這次竟然秒出,鮮少如此,頗讓蕭銳驚訝。
俗話說酒是陳的香,秒出的降臨會是啥?
蕭銳頓時失去了興趣,便打開係統隨即一瞥,嗯?自己看到了什麼!
再瞥,我的媽也!
三瞥,沒看錯,眼睛沒毛病!
然後雙眼被兩個字的名字吸引住,再也移不開目光了。
“我艸,發達了。”
......
齊國皇都攻破,齊皇被搶戰功的大夏將士誅殺,氣得冠軍侯狠狠嗬斥了李存孝,怎麼把人殺了,活抓回去不香嗎?
既然殺了那就殺了吧,反正陛下和太子殿下也沒要求活的,殺了還省心。
攻破齊國皇都的第三天,這座滿目瘡痍的京師之地才恢複安靜。冠軍侯已經下達了安撫詔令,許諾百姓可以回家,大夏兵馬秋毫不犯。所有齊國將領和士兵可以歸順大夏,過往過失既往不咎。至於城中難民,也被井然有序的安排在城外紮營,大夏糧食管夠。
對此,冠軍侯派出捷報的同時,還向陛下和太子要糧,沒糧食可不行。
安撫齊國局勢的同時,冠軍侯還有其他重要的事,一是北方的元軍,正在皇城以北一百餘裡觀望,他們搶走了一百六十萬石糧食,還覬覦著大夏和齊國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讓元軍虎視眈眈,可不是冠軍侯的性格,他立即安排李存孝和養由基統領二十萬大軍,向北進發。因為是第一次和元軍較量,而元軍又多為騎兵,機動性非常強,李存孝和養由基也不敢大意,生怕陰溝裡翻船,真的吃了敗仗那就難看了。
元軍斥候立即將大夏兵馬北來的消息傳回去,元軍首領也夠狡猾,也想會會大夏兵馬,便采用分而化之的戰略,二十萬元軍立即分為三部分,拉來了距離,分散在三片地方,相互的距離不遠不近,可以彙合,也可以遠離。彙合便可成包圍之勢,遠離便可迅速撤退。
反觀李存孝的兵馬,二十萬大軍中,騎兵並不多,隻有四萬,剩下的是其他兵種,比如盾牌營、刀斧營、弓箭營、槍營等等。大夏兵馬講究的是多兵種聯合作戰,而聯合作戰的威力可以以一敵三。
元軍多是騎兵,兵種單一好壞參半。好處是強大的機動性,讓人望塵莫及,進可攻,退可逃。並且騎兵的戰力就比步兵戰力要高,騎兵占據了馬匹高大、迅猛的優勢,可以衝垮步兵方陣,這也是前世蒙古騎兵所向披靡的原因。
當然壞處也很明顯,一旦找到辦法克製了他們的辦法,那就是壓倒性勝利,會教他們好好做人。
元軍也知道自己的缺點,所以故意分散化之,不敢直麵大夏的多兵種配合。
而當李存孝知道元軍的狡猾時,冷笑一聲後,讓他們如願!於是也兵分三路,倒要看看誰是戰場主角!
與此同時。
大夏不僅要對付元軍,還要清剿齊國的那些起義軍。上次齊國朝廷已經招安了大部分叛軍,隻剩下兩三家,其中最大的就是南山軍,所以隻要消滅南山軍,其他叛賊就是小打小鬨了,不成氣候。
南山軍的據點在齊國皇都最東麵的蓬州,這次他們率領近八萬起義軍西來,而當大夏攻破齊國皇都後,聽到消息的南山軍就出現了分裂。
因為從一開始,南山軍就是赫親王讚助的起義軍,目的就是為了加速齊國的滅亡。赫親王自然不可能把糧食直接給南山軍,萬一他收糧不做事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裡麵有自己的人。
南山軍有三位頭領,其中第三頭領就是赫親王安插的親信,是赫親王這些年發掘第一位將帥之才,便讓他在南山軍中坐鎮。
如今,齊國被滅,這片土地落入大夏之手,南山軍何去何從變成了重要的抉擇。南山軍大頭領想回蓬州,在蓬州開國自立為國,在他看過,就算大夏滅了齊國,北方還有元軍,讓他兩國打去吧,不影響他自立為國。
人都有做皇帝的野望,而且還沒有自知之明。
至於南山軍的二頭領,則打算北上,去元軍占領之地開創一片事業,因為他寧願直麵元軍,也不想直麵夏軍。更何況,去打元軍名聲好啊,這屬於驅逐外敵,將來就算闖不出名堂,投靠大夏也能換來功勞。
至於三頭領,自然是想歸順大夏。如今赫親王就在大夏了,他的任務也完成了,也該見好就收。而且在他看來,大頭領的想法是白日做夢,自找死路。二頭領是好主意,但是領著這群叛賊去對抗精銳的元軍騎兵,腦袋秀逗了?
所以意見不合之下,南山軍分裂了。
當冠軍侯還沒開始對南山軍進行圍剿時,南山軍的大頭領就帶領三萬餘種退回蓬州。
二頭領三萬兵馬北上,準備去北方闖一闖,而三頭領則帶著餘下二萬起義軍繼續朝京都走去,準備歸順大夏。
說也巧合,二頭領和三頭領剛剛分開,一個往北,一個往北,沒走半日,往北的二頭領竟然遭遇了元軍!
元軍采取分散的打法,分散為三支兵馬,三支兵馬往下又分為各自的組成,繼續在各地橫行搶掠,而南山軍的二頭領恰好遭遇了一隻一萬人的元軍!
南山軍二頭領一瞧,嘿,一萬騎兵,自己有三萬人,正好給自己送裝備的,所以打啊!
誰知這一打,就知道下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