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有時過得飛快,等你想起時,天地都換了顏色。
春分前後,夏皇杯酒釋兵權,收走了十一位軍侯的領兵權,讓他們呆在京都享受淩雲閣功臣帶來的名望。
安西的戍軍,交由陳慶之、韓信掌管。安北的戍軍,則交給李存孝、養由基和嶽飛掌管。至於重要州府的戍軍,則有副手先行管理。
過了春分是清明。
此時此刻,上年寒冬的冷冽才徹底散去,但水災又開始鬨騰了,幸好這些年來一直開挖蓄洪湖,又把水災頻繁地區的百姓遷移,所以這次水災的影響並不嚴重。
到了穀雨節氣,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象征了土膏脈動,降雨明顯增加,尤其是南方地區,會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
而到了立夏,時間來到四月二十日。
這近兩個月來,大夏本土並無太大變化,但倭國境內卻煥發了新顏。
戚繼光不愧是統兵的高手,他接替平波侯,迅速滅掉了德川幕府,隨即開始收尾工作。與此同時,朝廷派遣了足利大雄的兒子足利小五郎為刺史,倭國徹底改名為瀛州,將倭國收入大夏版圖。
足利小五郎性格羸弱,隻是個棋子,用他的目的自然是安撫倭國的百姓。很顯然,這步棋是非常正確的。
另外,大夏朝廷也通過頒布仁政,讓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倭國百姓得到了安寧。
到現在,倭國的局勢基本搞定,有十萬大夏兵馬在此,足以威懾所有人。
消息傳回大夏時,夏皇和蕭銳都沒想到戚繼光這麼快就完成了任務,比夏皇推算的時間還早一個月。
派去倭國的工部工匠們,直接依托天皇的宮殿修建行宮,不用重頭修建,所以進展也很快,來信中說,最快一個月便可徹底改造完成。
如今,最後一件事搞定了,夏皇決定把這份基業交了出去。
第二日的早朝。
文武百官發現了今天的陛下的不一樣。
陛下來到金殿內後,並沒有坐在金殿上假寐,甚至沒有坐下來,而且站在龍椅前,掃著殿內群臣。
百官們行禮後也不敢亂動,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連議論之聲都沒了,偌大的金殿內一片靜謐。
許久,夏皇從回憶中回神,聲音帶著感慨,悠悠道:“諸位愛卿,朕為大夏之皇二十七年,懷揣著讓大夏強盛的決心,勵精圖治,不敢說開創了多大的功績,但能無愧於列祖列宗,無愧於臣民,便已滿足。朕老了,人一老,誌氣便會退縮,所以朕已經無力帶領大夏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太子監國這段時間,才智、品德和能力,皆是上上之選!朕能開疆拓土,造福百姓,也都沾了太子的光,單單他派人從海外找來的新作物,便證明了他的眼光和能力。所以把大夏交給太子來掌管,又有諸位群臣輔佐,何愁大夏不興?”
文武百官一聽這番話,呼吸驟然急促了。
陛下的話中意已經太明顯了,前麵設局這麼久,終於要開始了嗎?
夏皇感慨之後,語氣加重,並且變得極其堅定,喝道:“朕已經決定,哲吉日退位讓賢,由太子繼承大統!禮部尚書何在?”
鹿遠征趕忙出列,拜道:“臣在!”
夏皇道:“選定吉日,昭告天下,大夏迎新君!朕親自給太子加冕!”
“微臣領旨!”鹿遠征趕忙應道。
夏皇點點頭,語氣緩和了,並笑道:“諸位愛卿,辛苦你們了!今日早朝便到這裡,退朝吧!”
文武百官在心潮澎湃中退了朝,而後,陛下退位,太子將登基的消息猶如風暴,驟然席卷京都,然後朝其他州府傳去。
百姓們非常不舍,陛下的仁政愛民是有目共睹的。隨後,百姓們開始高聲歌頌陛下的功績,盛讚陛下之偉業,不遜色於大夏的開國皇帝。
禮部和欽天監根據天時地利,算出一個月後的五月十八日,乃是吉日良辰,屆時,紫薇帝星將恰好移到大夏正上空,預計著帝心降世,天下歸一的預兆。
隨後挑選的日子被呈報給夏皇,夏皇點頭應允,而後內閣正式草擬聖旨,昭告天下!
聖旨以八百裡加急快報的方式送往各州府,陛下退位這件事已經敲定,沒有了變數。
蕭銳也沒閒著,熟悉登基大典規矩的同時,他的龍袍早就趕製出來了。這當然是陛下事前安排的,蕭銳可沒有膽量私自定製龍袍。
陛下親自帶著龍袍來到,並催促蕭銳儘快換上。
“父皇,這不太合適吧!”蕭銳無奈道。
夏皇笑道:“有啥不合適的,你登基在即,不試試袞服怎麼知道合不合適?登基乃是大事,萬不可出現紕漏。”
看著陛下那熱切得勁,似乎能親眼看到自己兒子登基,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
轉念一想,嘿,還真是的。其他皇帝基本看不到。
都說子承父業,皇帝這門職業,都得父親死了,兒子才能接替,能趁著不死而主動退位的,真心不多。
為了滿足陛下的愛好,蕭銳隻能在內官的服侍下,換上了黃色的袞服。
袞服上有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彩,前後身各三條,左右肩各一條,襟裡藏一條,於是正背各顯五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量身定時就是合適,蕭銳穿上後氣度逼人,威嚴高大,果然是人靠衣服馬靠鞍。
畢竟不是皇帝,所以冕旒就沒佩戴,即便是如此,此時的蕭銳也奪人眼球。
顏小小不敢放肆,但也忍不住地偷看,心中暗想:“殿下怎麼那麼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