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新家”的事情得到張春霞的認可以後,李飛燕便名正言順的操辦起來。過了一段時間,李飛燕感覺自己一個人跑這件事情很不方便,便又去找張春霞,讓她給自己分派一個人,協助做這項工作。張春霞就給她安排了一個叫孟嬌的女子。
孟嬌,24歲,是個基層服務人員,還沒有結婚,到婦聯剛剛兩個月,被分到辦公室打雜。這回分到李飛燕的手下,也算是有了一份正經工作。
李飛燕每個月都要按計劃到劉玉榮家裡進行一次走訪。詢問他們的感受,難處,需求等等,並對每次走訪的情況全部做好筆錄、錄音、錄像、照相,作為工作檔案保存下來。同時,她還讓孟嬌把每一次走訪寫成一篇新聞通訊,配上照片後,由她親自送到宣傳部主辦的沙梁周報去,及時刊登出來。
為了讓自己的這些稿件篇篇都能夠被刊用,李飛燕先後請沙梁周報的主編陳永明吃過兩次飯,並先後送過他兩盒價值一千元的好茶。
請陳永明吃飯的錢,是李飛燕自掏腰包。她不是單位的一把手,沒有財權,無法把這樣的花費變通為正常的報銷。用自己的工資請陳永明吃飯,李飛燕當然很心疼,但想到那些稿件刊登出來能幫助自己迅速出名,她也就不在乎了。那兩盒茶葉,是彆人送給孔向前的,放在家裡一直沒舍得喝,又被她拿出來借花獻佛的送了人。
單位工作上的新聞報道雖然屬於公事兒,但全縣有那麼多單位,一周之內可報道的事情很多,有許多單位都積極的往沙梁縣周報送稿。在這種情況下,沙梁周報的刊登內容究竟刊登哪篇,很大程度上就掌握在了陳永明這個主編的手裡。所以,要想保證每篇都登出來,讓大家能及時看到,特彆是能讓那些縣級領導看到,跑跑陳永明的關係,跟不跑陳永明的關係,是完全不一樣的。
李飛燕之所以特彆重視沙梁周刊,是因為沙梁周刊被要求所有的單位都必須征訂一定的數量,這個數量通常以各單位人員的多少作為基數,至少保證各單位的每個辦公室都有一份。保證每個公職人員都能讀到。每期沙梁周刊一印出來,往往會在第一時間被送到那些縣級領導的辦公室去,被他們讀到,所以效果非常明顯。
除了往沙梁縣周報送稿外,李飛燕還把每次的走訪記錄,讓孟嬌寫成新聞報道稿,再配上影像資料,一次不落的送到電視台的新聞報道組去。對電視台的報道問題,李飛燕沒有花那麼大的血本,既沒有請電視台的領導吃飯,也沒給電視台的領導送過禮物。
原因就是,沙梁縣電視台的新聞幾乎沒什麼人看,公職人員和縣級領導們更沒幾個人看。所以,對送去的報道,電視台采用不采用,李飛燕也不去關注,但聽孟嬌跟她反饋,倒是幾乎每次都是給安排報道的。
在注重收集資料和宣傳報道的同時,李飛燕還經常留意著新的“周末新家”人選。四個月後,李飛燕又聯係好了三戶人家,並安排好了對接的留守兒童。
為了擴大宣傳,增加宣傳的效果,李飛燕沒有一次性把這三戶的對接協議簽字儀式放到一塊來搞,而是分成了每個月一次。這樣,就把一次宣傳報道,變成了三次。讓這件事情不斷的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當然,在以上的宣傳報道中,提到最多的,除了“周末新家”這個詞,就是主導這項工作開展的婦聯副主(zhu)席李飛燕。這樣,李飛燕的名字和圖像,就會經常性的被印在沙梁周報上,被播報在電視台的新聞和廣播裡。所以,李飛燕到縣婦聯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有許多人知道了她的名字。
就是在沙梁縣婦聯工作將近一年的時候,李飛燕認識了楊春燕。李飛燕第一次見到楊春燕是張春霞帶她到濱水市婦聯參加一個工作會議。當時,會議的主持人就是楊春燕。會後,吃的是工作餐。李飛燕沒跟楊春燕在一個桌子上坐,所以沒有什麼交流。但當時坐在李飛燕旁邊吃飯的兩個人小聲說話時提到,楊春燕是時任濱水市副市長,馬祥瑞的夫人,於是不由自主的舉目多看了楊春燕幾眼,並暗暗記下了她的容貌。
李飛燕第二次見到楊春燕,是她獨自前往濱水市婦聯谘詢如何把“周末新家”納入留守兒童問題課題研究的事情。到了市婦聯,李飛燕才知道兒童工作由楊春燕負責,並知道楊春燕是市婦聯分管常務的副主(zhu)席。李飛燕跟楊春燕交談的時候,心裡便開始琢磨如何能與楊春燕拉近關係。所以,談完工作,看看快到下班的時間了,就邀請楊春燕跟她出去吃飯。
剛說的時候,不知道楊春燕是謹慎,還是客氣,或者另有考慮,堅持不肯跟她出去。
李飛燕覺得機會難得,如果這次請不動,以後有機會見麵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呢!工作這麼些年,她早已經看明白了,機會來了,就絕不能遲疑,必須趕緊抓住。不然,緊跟在後麵的就是追悔莫及。於是,便改變策略,說:“楊主(zhu)席不肯跟我一塊兒出去吃飯,是不是怕我拉攏腐蝕你呀?你放心,我絕對沒有那個意思!我隻是今天跟你一接觸,就感覺你特彆和藹可親,就像我的一個姐姐似的,就想結識你。再說,以後周末新家這個工作,我還要經常過來麻煩你,要不請你吃頓飯,我這心裡總感覺過意不去。要不這樣吧!咱們一會兒出去就吃一碗麵,這總行吧?”
李飛燕這樣說了,見楊春燕還是有些猶豫,便使出跟孔向前撒嬌的本事,站起身,繞過桌子,走到楊春燕旁邊,用手拽了她的胳膊,搖著說:“好姐姐,就求求你了,跟妹妹出去吃點吧!又不是請你吃什麼好吃的,就頓家常便飯嘛!”
楊春燕見她如此纏磨,終於妥協道:“行行行,我跟你走!你這個人,真是又會哄人,又會磨人!但是,咱們說好了,隻吃一碗麵,你要上其他的,我是一口也不吃,彆到時候怪姐姐不給你麵子。”
“沒問題,我的好姐姐!都聽你的,咱們就吃一碗麵。你隻要能跟妹妹吃上一碗麵,就是給妹妹最大的麵子了!我哪敢怪你呀!”李飛燕竭力奉承著。
兩人到了街上,果然就進了一家牛肉麵館,一人要了一確定牛肉麵,上了一個拍黃瓜,麵對麵坐著吃起來。
剛坐下時,李飛燕就有意把話題引到孩子身上,問楊春燕的孩子多大了,男孩還是女孩?在什麼地方讀書?然後,又說自己的孩子。最後,又說孩子的教育問題,什麼教育方法,擇校問題,補課問題等等。
因為李飛燕從始至終都是儘力順著楊春燕說,所以談話氣氛很是融洽,楊春燕開頭還有點矜持,到後,越說話越多,越說越想說。兩個人隻是吃了一碗麵,卻在麵館坐了整整一個小時二十分鐘,不僅互相留了電話,還加了QQ好友。
從麵館出來,兩人明顯親近了許多。楊春燕聽說李飛燕要坐班車回去,就提出親自開車把她送到車站。李飛燕硬是攔住,說她打個出租車過去就行了。楊春燕見李飛燕堅持不肯上車,就跟她揮手先彆,先開車走了。
自那以後,李飛燕經常主動跟楊春燕在QQ上聊天,話題越來越多,關係也越聊越親。以後,李飛燕到濱水市辦事,再請楊春燕吃飯,打個電話,楊春燕必到,兩人儼然成了異姓的姐妹。
李飛燕自從搭上了楊春燕的關係,心裡對“周末新家”這項工作更有底了。第一年,便把劉玉榮一家報成了市級最美家庭,把劉玉榮的家樹立成了“周末新家”的典型,並安排了兩場報告會,讓劉玉榮講她參與“周末新家”的感受。每次報告會上,李飛燕都特彆強調,希望有誌於這項公益事業的家庭,積極到縣婦聯報名。並說,她將把“周末新家”這件事情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來做,對凡是做這項公益事業的人家時間達到一年的,縣婦聯要頒發“周末新家”縣級榮譽勳章,做這項公益事業參與達到兩年的,將頒發“周末新家”市級榮譽勳章,達到三年的,將頒發“周末新家”省級榮譽勳章。之後,這項工作還要上報全國婦聯,頒發“周末新家”全國的榮譽勳章。隻要獲得市級,以及市級以上“周末新家”榮譽稱號的家庭,將成為沙梁縣婦聯的終身最美家庭,除了要送牌匾外,縣婦聯每年還會在重大節日安排慰問。
在李飛燕不斷的鼓勵和宣傳下,願意參加這項公益活動的人數不斷增加,到兩年後她調離縣婦聯的時候,已經有二十六個家庭加入“周末新家”這個大家庭。“周末新家”作為關愛少年兒童的一項公益事業已經得到省婦聯的認可,並安排專人進行跟蹤研究,準備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在省內進行全麵推廣。之後,每年都有很多省內其他地區的婦聯前來沙梁縣婦聯參觀學習,考察調研,準備在他們的縣市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