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漸漸明白,所謂白事,便是有人去世。每一次的白事,都意味著阿翁的朋友少了一個。
他知道阿翁心中的難過,因為在他的記憶裡,已經見過太多次這樣的場景,他難以想象阿翁要承受多少次這樣的悲痛。
李承乾,給予了侯君集極高的死後哀榮。
侯君集陪葬昭陵,追封榮譽,朝廷為其停朝三日。
李承乾雖性格暴躁,但對大唐、對自己,始終忠心耿耿。
他的離去,是大唐的一大損失,這份死後的尊榮,是他應得的。
乾武十一年初,李承乾昭告天下,今年年底即將舉辦元日盛典。
這一次的元日盛典,與以往不同,大唐在多年的開疆拓土之後,國力強盛,版圖達到了曆史之最,周邊國家紛紛被吞並,曾經萬國來朝的盛景已不複存在。
但正因如此,百姓們對此次元日盛典充滿了期待,都認為這將會是一場空前規模的盛會。
乾宇商會也早早開始籌備,整整忙碌了一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準備之充分,讓人難以想象。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西域戰場,薛仁貴迎來了一場意外的大捷。
他領軍大破阿拉伯,撿了一個大便宜。
當時的阿拉伯正處於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當政的是哈裡發阿裡,其王朝被阿拉伯人稱為阿裡王朝。
薛仁貴的軍隊如同天降神兵,一路勢如破竹,直插阿拉伯王朝的首都。
這場戰役的順利程度,連薛仁貴自己都始料未及。一座座城池在他的鐵騎之下,如同探囊取物,輕易被攻克。
不知不覺間,大軍竟然打到了阿拉伯帝國的首都麥地那。
麥地那也由此遷都庫法,改名新麥地那。
此時的阿裡,正率領主力部隊在赫魯宛用兵,國內兵力空虛,根本沒有軍隊能夠阻擋薛仁貴的兩萬騎兵。
阿裡知道局勢危急,為了避免被唐軍糾纏,無奈之下,隻好簽下了三十二條條約。
根據條約規定,阿拉伯每年都需要向大唐繳納巨額的物資和財富。
這一決定,讓阿拉伯百姓痛苦不堪,沉重的賦稅如同大山一般,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可阿裡卻並不在乎百姓的疾苦,他心中所想的,是先爭取時間,等國內局勢穩定,實現一統之後,再積蓄力量,對付大唐。
在他看來,隻能暫時犧牲百姓的利益,再苦一苦百姓了。
而大唐這邊,在籌備元日盛典的同時,也在積極鞏固著新開拓的疆土,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融合。
國內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發展,文化藝術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詩歌、繪畫、音樂等領域人才輩出,佳作頻傳。
長安城內,車水馬龍,熱鬨非凡,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和旅人穿梭其中,帶來了各地的奇珍異寶和獨特文化。
在元日盛典的籌備過程中,整個長安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歡樂的氛圍之中。
工匠們精心雕琢著慶典所需的裝飾品,街頭巷尾掛滿了紅燈籠和彩帶,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息。
百姓們也紛紛為盛典做著準備,他們購置新衣,準備美食,期待著那一天的到來,共同見證大唐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