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武十二年六月,熾熱的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灑在大唐廣袤的土地上,為世間萬物鍍上了一層燦爛的金輝。
就在這樣一個充滿希望與活力的時節,一道詔令如春風般吹遍了大唐的每一個角落——朝廷昭告天下,開科舉!
整個大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騰之中,各地的學子們心中燃起了熾熱的希望之火。
科舉,對於他們而言,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改變命運的絕佳契機。
隻要能在科舉中脫穎而出,從此便踏上了仕途,哪怕隻是區區九品官身,那也是踏入官場的榮耀開端。
此次科舉,朝廷做出了諸多人性化的變革。
除了可以在中京長安報考外,還特彆增設了大唐另外四京同時報考的便利措施。
長安的主考官們早早便肩負重任,奔赴四京,為這場盛事提前做好準備。
如此一來,大唐的學子們不必再曆經千辛萬苦、千裡迢迢奔赴長安,隻需遵循就近原則,便能參加這場決定命運的考試。
更為貼心的是,所有考生赴京趕考的路費,一律由朝廷慷慨報銷。
學子們隻需前往當地官府提前預支,待到達考場後打個回複條子即可。
這一舉措,無疑是為那些身處偏遠山區、家境貧寒的學子們打開了一扇希望之門,讓他們也能體會到朝廷的重視。
詔令一經頒布,各地學子歡呼雀躍。
一時間,整個大唐都沉浸在科舉帶來的熱烈氛圍之中。
在繁華的城中,家境殷實的學子們在父母親人的悉心陪同下,精心準備著考試所需的一切。
筆墨紙硯皆是上乘佳品,行囊中裝滿了滋補的點心和保暖的衣物,他們滿懷信心,隻等著科舉之日的到來,一展身手。
在偏遠的山村裡,孩子們雖然家境清苦,但卻懷揣著同樣熾熱的夢想。
除了官府報銷的路費,鄉親們也紛紛伸出援手,你家湊幾個雞蛋,我家給些乾糧,帶著全村人的期望,這些質樸的少年踏上了前往科舉的漫漫征途。
他們穿著打著補丁的衣衫,背著簡單的行囊,眼神中卻閃爍著堅定的光芒,一步一步向著夢想邁進。
鹹陽城內,也被這股席卷而來的科舉風吹得熱鬨非凡。
李世民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帶著程咬金和李勣兩位老將,興致勃勃地前來湊這難得的熱鬨。
人越老,越容易感到孤獨,也越發渴望與充滿朝氣的年輕人為伴。
當然,三位久經沙場的老將出行,沒有年輕人陪同自然是不行的。
於是,李世民一道旨意,將百忙之中的吝大福也給叫了出來。
吝大福接到詔令時,心中可謂是五味雜陳。
他一邊為能暫時忙裡偷閒感到慶幸,一邊又忍不住在心裡嘀咕。
陛下和那個姓齊的還真是會給他找麻煩。
報銷路費,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他們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想一出是一出。
可既然朝廷都已經昭告天下,身為臣子的他自然不會讓陛下難堪。
他隻能暗自歎口氣,著手安排各項事宜,確保每一位鹹陽的學子都能順利拿到路費,踏上趕考之路。
鹹陽的學子們也都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他們相互交流著備考心得,分享著從各處搜集來的考試資料。
報考年齡的限製也明確規定,須年滿十八實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