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老子得罪人太多了,離開了軍權估計隻有死路一條,所以不敢放軍權。
這確實是曹操的大實話。
曹操得罪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在剿滅袁紹一家的時候,尤是如此。
袁家,四世三公,四代人出了七位三公。
東漢的三公雖然已不是政府的實際掌權人(在東漢通常是官拜大將軍的外戚掌握朝政),可卻是政府名義上的領袖,是天下讀書人所能獲取到的最高位置,也是和中朝鬥爭的領袖(在東漢,外戚、宦官都算中朝,東漢實際掌權在中朝,而不再外朝。諸葛亮《出師表》中,所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提到的宮中府中,就是要求劉禪要注重中朝和外朝的平衡問題)。
因為袁家的四世三公,所以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三國時期,包括董卓、陶謙、韓馥等人都是袁家的故吏。在漢朝,門生故吏的關係是劃分政治派係的重要依據,所以通常情況下這些人都可以看做袁家的脅從或者下屬。
上麵的是袁家勢力,而袁紹就更不得了了,他是黨人領袖李膺的女婿;也是袁家指定的下一任家主。人長得也帥氣,德行更是沒的說,前後守孝達6年之久。
袁紹一出道就成了天下聞名的名人,由於黨錮時期讀書人找不到工作,他身邊聚集了何、荀爽、荀、王允、鄭泰、曹操、劉表、張邈、許攸、逢紀、伍瓊、周毖、黃忠等人,逐漸有結黨的趨勢。
包括荀攸、郭嘉、程昱、辛毗、辛評、郭圖等在三國早起混的風聲水起的潁川軍師集團,是這個組織的外圍成員。
當時董卓的名聲之所以這麼爛,一是出身不好,再有就是打破了當時門生故吏在站隊問題上的優良傳統,被袁氏集團所不齒。
當然深層次的原因是,在東漢兩百年的鬥爭史中,武將是都是小人,是雙方利用的鬥爭工具;現在中朝覆滅,照例應該由讀書人來執政,結果上來的是武人。反對董卓,本質上反對的是武人集團;這是全天下讀書人的共識。
曹操也是袁家團隊的一員。
但一開始的時候,其實他本是宦官集團的,屬於中朝勢力。
他是中常侍曹騰名義上的後人,根正苗紅的宦官黨,在當時都不用行賄就可以官居高位。曹操這個宦官黨的非主流,可能是書讀的太多,或者其他什麼想法,一心想往對麵團隊站,為此不惜去做刺客。
最後曹操被袁紹接納了。
這才有了曹操發家的機會。
到了後來,曹操的勢力越來越大,也就越來越不鳥袁紹這位老大哥了。
於是,便有了官渡之戰。
結果,曹老板險而又險的贏了,作為勝利的一方,曹操自然是把袁紹一家都殺了。
將袁家滅了門,和董卓那時一樣,這時候輿論不是站在曹操這邊的。
當時冀州的世家其實對曹操是有很多非議的,曹操也通過平和,加上一些血腥的手法才讓冀州氏族低頭。
但那也隻是低頭。
因為在天下人看來,一定程度上,曹操是武人集團的代言人;曹操的軍隊裡麵充斥著曹氏宗親、底層提拔起來的將領或者降將,沒有名士也少有世家子弟。
這一點卻是真的。
曹操始終對世家伸手軍權持謹慎態度,曹丕在軍權方麵就更誇張了,基本上連非曹氏都不用;這一局麵直到曹睿時期才有改變。
殺袁紹一家,就讓曹操招惹了不知道多少世家,更不用說曹操在後來處理衣帶詔事件中對漢獻帝依然是做了不敬的事情。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曹操說的那些話也確實是有道理。
他要手握軍權,手中不握兵權,如何護佑自己,護佑曹家?
經過與曹衝的對話之中,曹操將自己置於一個委屈的境地之中。
曹操或許是心中委屈極了,所以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氣,說道:“若那些有心人執意如此,那我偏要如他們想的一般。”
曹老板的意思就是說:
我本來是忠心漢室的,但是你們這樣逼我,那我隻好讓你們不如意了。
這語氣,簡直是可憐兮兮。
但是話中的能量,卻如一陣颶風一般,將徐庶等人的心吹涼,不過也將曹家夏侯家的那些親貴們的希望喚醒了。
王上。
難道是要邁出那最後的一步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