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討厭那些影響他皇權的世家,可是他培養的寒門還沒有能夠和世家抗衡,就已經和他離心了。
柔妃雖然說的雖然很冷酷,但有一句話他說的是對的,那就是寒門成長下去就會重新成為世家,所以世家永遠是剪不斷割不斷的,永遠都是他的威脅。
當然如果沒有王躍,以一己之力平定數萬叛軍,李明可能還不會做出決定,但見識了王躍的實力之後,李明心裡明白,如果王躍想要來硬的,他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所以,李明心裡明白,王躍比世家還可怕!如果還想要讓李家這個皇室傳承下去,下一任皇帝必須是李川,而李川想要坐穩皇位,就必須和他姐姐李蓉打好關係。
於是,李明才做了這個決定,隻是他看一對子女有些懵,就歎了一口氣說道,“通過這件事情我已經看出來了,世家是無法全部被剿滅的,剿滅了舊的世家,就會有新的世家以新的方式出現。
所以,我想讓你們試試你們的辦法,如果你們的辦法不可行的話,有國師在,大不了重新再來一次平叛。”
李蓉和李川聽了之後,也不再勸說,而李明在第二天大朝會上,當眾宣布了聖旨,同時把聖旨快馬加鞭送往各州縣。
聖旨的內容當然就是,讓李川你身為皇帝,而李明要做太上皇。
而李川看父皇這麼容易就把那個位置交給他了,他也是毫不不留戀,當即就開始宣布對朝廷進行改製的事情。同時,封李蓉為宰輔,主持這次改革。
李蓉接到了命令之後,卻沒有著急馬上實行,而是先開始成立內閣,要先利用內閣處理朝中的事務,等到局勢穩定下去之後,才能進行改革。
畢竟剛剛殺了一大批的世家的人,導致大量的官職空缺,這個時候突然搞什麼議會,一定會引起朝中動亂的。
而內閣成立了之後,快速的穩定了朝局,李蓉就開始研究怎麼組建議會的事情。
京中的議會也非常的簡單,直接讓京中現有還存在的家族的家主以及一些勳貴組建上議會,然後又讓京都附屬各地的鄉鎮,推舉一些族老,組成了下議會。
兩個議會成立之後,也就開始監督朝廷的官員,當然也要提出一些利國利民的意見。
隻不過一開始誰都不敢提意見,即使是監督的事情,也沒有人願意說,他們都覺得這是和禦史搶位置,當然不願意了。
李蓉暫時也沒時間關注這些,隻能慢慢的等待時機了,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推廣世家寒門和百姓一樣納稅的問題上。
剛好現在就一個條件,願意交稅的是世家大族,可以直接獲得一個名額加入議會,而且還是世襲罔替的那種,隻要家族還存在,那麼就一定會有一個名額。
世家大族一開始的時候真的不了解這個議員到底是什麼意思,可是聽到世襲罔替這四個字就動心了。
在他們看來,不管是什麼官職,隻要世襲罔替,那對他們來說也就是一件好事了。
隻是等他們真的當了議員之後,這才發現議員真的很爽。
因為議會有權利彈劾當地的官員,還有辦法影響當地的財政支出,雖然辦事不能像以前那麼直接了,但委婉的還能做一些事情,好像他們的地位並沒有什麼變化。
於是,想象中的叛亂並沒有發生,大夏的朝廷就這麼安穩的度過了。
可是北方卻以為大夏這個時候肯定陷入了虛弱,竟然集結了三十萬大軍分三路南下,準備對大夏進行滅國之戰。
李川接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召集了大臣開始了朝會,但是這個時候的弊端已經出現了,因為京城的家族殺的隻剩下上官家了,所以提拔上來的一眾官員都是年輕的官員,他們很難提供什麼有效的建議。
這裡麵唯一有用的就是裴文萱,但他出身寒門,對戰爭這方麵還是有局限性,但是他卻另辟蹊徑的提出一個可行性建議,就是讓這次抓到的世家的降兵戴罪立功,開赴前線配合邊軍。
李蓉還是有些猶豫不決,李川也是不知所措,他們看來這也是有利有弊,讓他們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
一方麵當然是這些降兵都是訓練有素的,隻要開赴前線可以形成戰鬥力。
而且這些士兵的親人都在這邊,他們本來不是死罪,甚至還是被抄家滅族的那種,所以他們出去戰鬥的話,更加會奮不顧身了,想要用自己的戰死來讓家人可以被饒恕。
弊端當然也有,就是這麼大規模的叛軍如果饒恕的話,不僅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可能發生集體叛逃的可能。
而且,大多數人還是自私的,萬一他們拿到了武器之後,不顧親人的安危,在關鍵時刻叛變,那大夏就麻煩了。
所以,李川和李蓉也就不約而同的看向了王躍,他們都想知道王躍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