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娘又驚又喜,他還道蘇軾是擔心拉不下臉投奔昔日好友,原來他並沒有這個心結。
「那官人為何不去呢?」
蘇軾歎道:「隻是……隻是我蘇軾是個不合時宜之人罷了。」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王朝雲言道。
蘇軾聽王朝雲之言點點頭:「這話說到我的心底,我與李太白皆是如此,不合這時宜,亦不合這世事。」
「若要我蘇軾回京違心地說話,最後給三郎他招致大禍,那還不如讓我貶謫在外,故而我要回絕他的好意。」
二十七娘聞此感歎,然後問道:「那夫君不想子由嗎?」
蘇軾神情一怔,然後點頭:「想,我與子由至今六年未曾相見了。」
「然而正如這月有陰晴圓缺一般,此事是可以人求之嗎?」
說到這裡,蘇軾忍不住落淚。
……
齊州。
蘇轍正在案頭書文,自三司大火之案後。
蘇轍被貶謫至此,淪為一學官。
若蘇軾被貶謫,肯定是縱情山水,周遊訪客。但蘇轍則是閉門不出,一句多餘的話不說,將知府吩咐下來的事辦得穩穩當當,妥妥帖帖。
蘇轍每日都要忙到三更,手頭上隨時有做不完的事。
不久一名老吏端了盞茶給他道:「蘇教授不必這般,勞累了自己身子。」
蘇轍則道:「這州縣中的文章案牘如此之多,若是我不勤力些,怕是我調走前,仍是整理不好。」
老吏驚問道:「蘇教授又是要調到哪去?」
蘇轍歎道:「不知。貶謫之人,朝廷讓我去哪裡便去哪裡。」
老吏長歎一聲。
蘇轍運了運發酸的手腕:「不過走之前就要將事辦妥了,文教之事,可以啟沃後人。隻要子孫能夠讀書,便不會走我們的彎路。」
老吏點點頭道:「蘇教授說得是。我給你添些油來。」
說完老吏起身,顫顫巍巍地走到一旁。
正待這時,一人入內道:「恭喜教授,賀喜教授,官家有詔,教授官複原職,即刻入京麵聖!」
老吏聞言道:「太好了,蘇教授。」
蘇轍將筆擱下問道:「發生了何事?天子為何突然召我回京。」
對方笑道:「蘇教授有所不知,章學士已然拜相,他拜相第一事便請天子廣開言路,並召複於你,如今旨意下來了。」
蘇轍聞言點頭道:「原來如此啊!那便收拾收拾,明日就動身進京!」
聞此老吏等無不為蘇轍高興。
這時又一人來此道:「郡守得知蘇教授官複原職非常歡喜,於府中設宴為教授踐行。」
蘇轍道:「郡守對蘇某恩重如山,但這踐行酒就免了,我今夜就文籍整理好,明日便進京了。這頓酒等他日再喝!」
「這……」
蘇轍說完又坐回案邊書寫。
眾人見此也不敢打攪隻好退出書室。
次日蘇轍的車馬遠去。
而老吏拿著掃帚打開書室時,見到的是整理得整整齊齊的書室,以及本還要三日方才寫好的案牘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