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延路的首州,延州城。
作為與西夏議和的大臣呂公著如今身在延州城中,與西夏使者大臣李清商量。
在談判之中,所有西夏使節都必須承認,呂公著是一位真正誠信可信之君子。他風度翩翩令人倍生好感。
在呂公著與李秉常的書信往來之中,令西夏國君也相信對方是一位誠實可信的君子。
李秉常在書信之中,還推崇呂公著為今之周公。
呂公著歉然而不受,如此反而令李秉常和李清更加敬佩。
雙方使者在呂公著和李清麵前草擬文書,這文書是以宋夏文字書寫,最後成為正式國書。
呂公著對李清道:“若是能達成和議,從此兩家罷兵,令彼此百姓不再填於溝壑之中,真是功德無量。”
李清心道,若是當初要不是梁乙埋反對,自己割讓定難五州給宋朝,兩邊的戰事早就結束。
如今五州減去了三州,卻也合情合理。譬如綏州大半本就為大宋所據,說是三州實為兩州。
李清道:“之前邊釁皆係梁乙埋而起,令兩家失和,壞了多少軍馬。今梁乙埋一去,方是百姓之福。”
“吾主一直崇慕宋禮,隻盼以後兩家再無糾葛,永為世好。”
一旁範祖禹道:“當初我與章丞相在太學同窗時,聽他說過一句戰爭隻是解決政治矛盾的手段。”
“對於此言我如今深以為然。”
李清一聽就明白了這句話的意思。
梁太後,梁乙埋之前黨項製,內部好似養蠱般,鬥爭非常激烈。
而李秉常,李清推行儒家,以及遼國不約而同地采取這等意識形態,說明維持國勢從對外擴展轉向對內穩定。
黨項發覺擴張不下去了,轉而用儒治國。這是李秉常與梁乙埋,梁太後之間最大的矛盾,也是李秉常議和目的。
李清知道範祖禹眼下之言道:“章公乃大宋最深謀遠慮之人,沒料到你是他太學同窗,值得李某敬佩。”
範祖禹道:“不敢當。”
兩邊使者將國書簽訂,李清呂公著各自在國書簽下了自己名字。
李清對呂公著誠摯地道:“真盼兩家能從此罷兵,不再言武。”
呂公著道:“天子仁德,視四海如一家,隻要黨項不再挑起邊釁,兩家必能和好。”
在場宋夏使臣無比大喜。
李清道:“咱們這就辦交割三州土地之事。”
呂公著依舊淡淡地道:“好的。”
他遙遙望向遠方,眼眸中有幾分濕潤。
……
延和殿上。
昔日此殿上王安石與司馬光有一場經典的辯論,其中圍繞著郊賜要不要發下去,進行了一場爭執。
司馬光指責王安石橫征暴斂。
王安石則舉出了桑弘羊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司馬光說了天下之財都有定數,不在民則在官。
王安石說可以取財於天地。
這一次辯論可比當年鹽鐵之論,正式開啟了熙寧變法。
當時章越恰逢此會,提出了一個建議,讓王安石司馬光這場辯論不要局限在二人之間。
當下兩製,待製以上商量,不過此事雷聲大雨點小。
而今又到了延和殿上,眾侍從們齊坐一殿,讓章越如願以償。
章越如今為史館相,自是要監修國史,這不是虛職而是實職。
從唐朝時便有宰相修史的傳統,曆史上利用修史引發政治事件不計其數。比如另一個時空曆史上,司馬光要‘以母改子’全麵廢除熙寧新法,而章惇則認為‘以子改父’不妥之間引發了一場大爭論。
為了配合‘以母改之’,舊黨便拿神宗實錄做文章。
先是蔡確提舉修史被罷,司馬光繼之,司馬光死後,呂公著繼之。
當時蘇門四學士秦觀,黃庭堅等及範祖禹都參與修史,大肆批評熙寧之政,而新黨這邊陸佃和曾肇進行反駁。
黃庭堅說對方‘蓋佞史’。陸佃說對方‘誹謗書’。
紹聖時,章惇為相看了神宗實錄大怒,參與修史的官員都被他放逐。
……
而今章越在延和殿,以監修國史為名目,召集眾侍從詢問熙豐之政國史如何編定的問題。
眾人列席後,章越道:“國史取舍,關乎榮辱利害,自北魏而起,修國史為重臣宰相之任,我自受命監修國史,不敢擅專,請諸位在此共議!”
章越仍是如舊,不拋任何政柄,讓你們自由討論。
可是章惇等看到孫覺,陳瓘,蘇轍幾副麵孔時,都知道章越此番是來者不善。
修史就涉及熙豐新政之論,孫覺率先提出議詞,之後眾人對同一事各說一詞。
眾官員們就其對錯,不免當場辯論起來。
章越坐在上首默然聽之。
這樣的辯經,自己年輕時為臣時,還是很喜歡的。有參與國家大事討論的參與感。
但如今則是很疲倦。
這東西在百姓身上是價值觀,放在國家身上則是‘國是’。
他清楚地知道如果曆史沒有改變的話,後麵會發生什麼事?
首先元豐中後期,因五路伐夏,及永樂城之戰的緣故,官家決定在元豐末年調和一波,官家告訴蔡確,他要啟用舊黨,主動調和一下局麵,補益新法,穩定政局,以免日後的政治動蕩。
官家對局麵早就有所預料了,除了蔡確。這時候的章惇也很單純,除了營救蘇軾,他還道,劉摯自被逐,不複異論。人豈不容改過?
當時劉摯、李常、孫覺等一直批評新法的官員,都已部分認同新法了。章惇認為這些人是可以搶救的。
不過舊黨沒有領情,在元佑更化,幾乎所有的新黨都遭到清算。
在更化之前程顥就很有預見性地說,其實隻要朝廷將新法中弊端改了就好,不要搞區分黨羽的一套,將新黨全部罷去,但這需要有大魄力的人來辦。
可是宰相中司馬光有這實力,但他這人太固執了,呂公著有這見識,卻沒這實力。如此朝政就完蛋了。
程顥真是料事如神。
元佑末年高太後看情況不妙,再這樣下去新黨以後肯定會對舊黨也進行清算。
她主動對新黨大臣示好,稱之元佑調和。可是當初打擊新黨打擊得有多狠,後麵的調和就顯得有多可笑。
高太後死哲宗親政改元紹聖,讓章惇複相。章惇已知政治鬥爭的殘酷,自己對舊黨手下留情,舊黨卻沒留情,甚至蘇轍還捅了自己一刀。
很多人對章惇說為相後千萬不要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