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技比賽或遊戲中,有人迎難而上,越戰越勇,敵人越強自己越強,而有人畏懼失敗,遇敵還未接陣氣勢就弱三分。
其實畏懼競爭,害怕困難是人的天性。身強之人就比如手中有好刃,牛骨又如何,一刀即碎,甚至越有挑戰越上。
但九成的人都是身弱的。
內耗嚴重、想贏怕輸、患得患失,臉皮子薄,回避衝突都是芸芸眾生的習性。
普通人其實大可以不必羨慕身強的人,好好善待自己,厚養身心照樣可以成功。
章越道:“陛下,以武周滅契丹而論,唐軍三戰三敗,一戰喪師十餘萬,但武後最後孤注一擲滅契丹,此舉敢問陛下可以為之嗎?”
武則天滅契丹就是這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打敗了三次,哪怕一次喪師十幾萬也要繼續打,一直打到契丹滅國為止。
“還有漢武帝伐匈奴,百姓流亡,在籍人口少了一半,死亡無數,數戰方才成功。敢問陛下,可以效仿此舉嗎?”
章越言下之意咱們是‘大慫’啊,不是漢唐啊。
當然用宋朝士大夫的話來說,咱們‘大慫’有製度上的優勢,隻是土地沒有漢唐多而已。
似武則天,漢武帝這樣的雄主,就是你不服,我一定打到你服為止,哪怕付出再多再大的代價。
這與身強的人是一樣的。
可咱們大宋不行,曆史上五路伐夏失敗後,天子要再度大舉伐黨項,李舜舉視察陝西後回奏,不能再打了,再打關中就要亂了。
官家一聽立即暫緩。
宋朝的製度優勢就是對內穩定,大體上沒有漢唐的武將叛亂,文臣篡權,外戚宦官亂政,每代權位都順利交接,沒出什麼幺蛾子,但對外就沒辦法像漢唐那麼強勢。
若換了武則天,漢武帝,不就是打區區黨項嗎?敗了一次,那就再打,繼續打。
十萬兵不夠,那就二十萬。二十萬不夠,那就三十萬。三十萬不行,就五十萬。無論死多少人,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打下來,不隻要打到你服,還要打到你死為止。
誰敢反對,朕就放來俊臣,張湯出來咬死你們。
很顯然大宋不行啊!蔡確和張湯,來俊臣一比都成了三好學生。
官家也是這般,之前兩路伐夏失敗,官家都氣病了,要換了漢武帝,武則天這等雄主他們從不折磨自己,隻折磨得彆人。
內耗是普通人的毛病。
因此大宋不能經曆似永樂城之戰的失敗了。
一旦失敗,好幾年緩不過勁來,甚至最後被迫放棄戰略目標。
普通人遇到重大失敗,也是想著放棄,而不是再堅持堅持。
所以說不是進築橫山這個辦法不好,而是這個方案風險和利潤是同樣可觀。官家你要是漢武帝,武則天就這麼乾,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
可你不是,現在好容易通過蘭州大捷,全國上下培養出對外用兵的信心來,實不容這麼亂搞。
信心比金子還珍貴。
這和普通人一樣,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難,就想著放棄。不要覺得這很丟人,自己很失敗,其實大家都一樣。
普通人要成功肯定要更難,但可以選擇不砍牛骨,剁牛筋?而是要往【遊刃有餘】的方向去努力。
所以庖丁的道,就是不要為難自己,委屈自己的道,反而從解牛中一次又一次獲得成功的喜悅。
堅持做低目標,簡單易辦的事,來喂養自己的信心和認知。
都說堅持比努力更重要。
但如何堅持?
就是善待自己,厚養身心。不斷地做有正反饋的事,最後積小勝為大勝。
“陛下,是人都有怕輸畏難之病,又何況於民心軍心。臣想著不是要克服此難,那要辦‘遊刃有餘’之事,而這蘭會,天都山一線,雖耗時耗力,卻是十拿九穩。”
“相反進築橫山雖勝不足以破黨項,但敗則有前功儘棄之危。”
章越講著講著自己也是心驚,說實話他之前也沒考慮這麼細。
章越一麵熟思一麵繼續道:“臣擔憂的不是眼前,而是以後。”
“而治天下也是如此,陛下多與民同樂,國家多讓利於民,多藏富於民。國家非但不弱,民富則國亦富。”
“治國者,切莫將富國和富民看作兩事,而是當作一事來看。”
聽完章越一席話,殿內寂靜無比。
這時候李憲出首道:“陛下,章史館所言皆真知灼見,治國安民萬事不易的良策,臣請陛下納之。”
官家聞言沉思片刻,旋即對章越道:“朕已將軍國大事托付於卿,放手為之便是,今又何必多言呢?”
這一句話下,章越猶如尚方寶劍在手。
1秒記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