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手捧聖旨一時難以自抑。
從熙寧九年站隊錯誤,自己從三司使任上被貶為起居舍人後,沈括仕途急轉直下。
而另一個時空曆史上,沈括出任鄜延路經略使,先後攻下了黨項浮圖、吳堡、義合,葭蘆,可謂能力卓著。
但在修築永樂城時,沈括與種諤,徐禧的意見發生了分歧。在永樂城築城的位置選擇上,沈括的意見本來是對的,但為了迎合徐禧,又違心地同意了對方意見。
沈括人生中幾個重大決定的錯誤,都是源自於一味地迎合上級。
而這一次沈括同樣敗在了此事,支援永樂城不力,應對失當的罪名被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最後淪為與蘇軾一般的待遇。
反觀之前反對修築永樂城的種諤,雖然也支援不力,卻沒有遭到任何處罰。
之後沈括雖處境有所好轉,但從此遠離了政治中心,他在在潤州購置的夢溪園,在此隱居,最後創作不世名篇《夢溪筆談》,到了紹聖年間時沈括病逝。
沈括一生著作良多,除了夢溪筆談外,他還涉獵頗廣著有科學,音樂,醫術等書。
也算是意外之得。
但沈括的下半生一直處於鬱鬱不得誌之狀,才情和抱負都不得施展。
他本想在鄜延路經略使任上立下功勞再回中樞,但因永樂城之敗反而遭到編管。
但這個時空沈括手捧任命的敕書,從一路經略使至節製三路。
沈括心道:“沈某先後跟從王介甫,呂吉甫,韓子華三位相公稱得上三易其上,如今終可以稱得上不易了,可以用心辦點心裡想辦的事了。
想到這裡,沈括接了聖旨,也接受了眾將的道賀。
使者壓低聲音對沈括道:“韓樞密卸任後,咱家還要往環洲宣旨,還請沈知院領一路兵馬同往環洲,接管局勢!”
沈括聽了心底一凜,當場領命。
隨即沈括命劉昌祚鎮守平夏城,自己則率大將折可適點三千精兵與使者,片刻後即是動身一並前往環洲。
沈括隨軍而前行,不久已是日暮,兵馬仍是兼道而行。折家作為西軍將門,折可適本是黨項人出身。
而這隊精騎中有近半都是歸正的黨項兵,沈括對折可適也是如學生一般。
他常唱白居易的縛戎人,以此來教諭手下番將。
此刻月明星稀下,沈括吟道,沒蕃被囚思漢土,歸漢被劫為蕃虜。
早知如此悔歸來,兩地寧如一處苦!
縛戎人,戎人之中我苦辛。
自古此冤應未有,漢心漢語吐蕃身。
沈括看待蕃將蕃兵便是這般,從黨項歸化的蕃將蕃兵本來中就有不少漢人,但朝廷邊軍不識大義,將他們粗魯的歸為了番人,使他們蒙受了不白之冤。
漢夷之間本就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幾千年來漢入夷,夷入漢的也不在少數。
這首縛戎人在涇原路軍中傳唱甚多,也是無形地化解了漢軍與蕃軍中的隔閡。
聽著沈括高唱,士卒們齊聲從唱著不少,而使者隨軍之中也聽得出是白居易的縛戎人,說得是一名冒死冒死從吐蕃強占的隴右地區逃回唐朝、卻被當做吐蕃人而含冤流放的漢民。
使者聞言心道,這沈括真是善於治軍,章丞相真是慧眼識人。
……
消息抵至韓縝府上時。
韓縝也不過早了半個時辰。就在那一刻時,他曾有反複之意,擁兵自重,不接聖旨,甚至舉兵造反之事都在他腦海裡過了過。
不過也僅僅是過了過,在氣頭上的念頭而已。
韓縝明白,現在已不是五代時了,那時候軍頭,節度使殺朝廷派來的敕使,造反也是一句話的事,殺了也就殺了,甚至殺了後朝廷還不敢怎麼樣。
而現在自己將兵多年,韓家在西北軍界又多有脈絡,又是名義上的節製六路樞密使,可是要他造反不僅一點勝算也沒有,也沒有這個膽量。
韓縝本就是賭,若韋州勝了,天子必會否定章越而轉而支持自己,要滅黨項,從橫山進攻才是大局所在。
但韋州敗了,隻能說成王敗寇,自己無話可說。
韓縝想起年少時與幾個兄長在庭院中賞雪玩耍,幾位父兄商量從政之事,他羨慕不已。
但他的父親韓億卻憂心忡忡地道:“我不願爾等做官,但爾等既欲為之,一路要想清楚了。做官危險,易害自身。若爾等不過是中人之智,又無人提點教導,又無雄厚之家世,一朝便會被人鬥垮的。”
“無論你之前再如何了得,都挨不過兩三下。一封信,甚至一句話,幾十年基業便被人拔起了。”
那日也是這般大雪,這樣的景致,韓縝將父兄這番話聽進去後。
他覺得有韓家這般背景,又有父兄教導,定是能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成就不世功業。
這時候外人稟告,涇原路經略使沈括已是率精兵抵至城外。韓縝聽了心底暗怒,好個章三,我便無此誌,但也防備到此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