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從銀州興功,再遷宥州烏延城,再次夏州,三郡依次進取,囊括橫山之地,最後再進取鹽州,以據兩池之利,如此橫山之強兵,戰馬,山澤之利儘歸中國。”
“這也是沈樞院的高見。”
李舜舉見徐禧依舊不答,於是道:“從橫山攻略黨項,素來是徐經略的主張,為何這次卻不語。”
徐禧道:“本朝出橫山多敗少勝,改出涇原多勝少敗,故心有餘悸。”
李舜舉則道:“徐經略,豈不聞兵無常勢,此一時彼一時乎。”
“陛下如今還等著徐經略的回話呢。”
徐禧道:“既是一定要出橫山,我唯有遵從皇命。但不過築城之地,卻與沈樞密有所出入。”
“但沈樞密主張先取銀州,固是妙著,但我軍上一次撤出銀州已是將故城焚毀了。且銀州雖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而城東南為河水吞沒,西北又阻天塹,實不如永樂城形勢險要。”
李舜舉道:“築永樂城?”
徐禧點點頭,他之前主張過橫山攻略,多番考證了橫山地利形勢,不過方略數度進呈章越都被他所否,或是章越授意天子所否。
他當初的計劃就是築城永樂,而不是如沈括這般築城銀州。
這些年徐禧雖一直在涇原路戰功赫赫,但築城永樂一直是他心頭執念。
章越除相位後,蔡確授意沈括重提橫山舊策,分明是要在西北戰局烙下新黨的印記。
再沿著章越戰略從涇原路出攻取鳴沙城,所得既微,也顯不出蔡確的功勞。所以才要重新提出章越在相位時數度擱淺的橫山攻略方案。
橫山戰略最早是出自範仲淹之手,後為韓絳,種諤主張,再之後即是沈括,徐禧。
隻是如今徐禧對橫山戰略早已不是那麼執著了。
徐禧對此中脈絡一清二楚,於是提出了築永樂城,這個他最早提出同時被章越所否的方案。
李舜舉心想,這方案雖與官家,沈括所論有出入。
但在執行橫山方略的大方向上是一致的,隻是細節上有調整。
沈括這人雖官至樞密使,不過官家從來沒有信任過。相反官家一直信任的是徐禧,否則不會特意繞過沈括來問徐禧。儘管越級指揮,一貫是兵家大忌,但對於當今天子而言,簡直是家常便飯的操作。
“築永樂城為經略定難五州的經略之始!”李舜舉略一沉吟道:“我這就急遞陛下定奪此事。”
金牌急遞是八百裡加急。
普通急遞是六百裡。
多虧章越這些年主政下,朝廷對汴京對陝西道路修葺,使者往返不過十七日便帶回來中樞消息。
當然官家為此還在召集三省一院的大臣集議,耽擱了一日。
集議的結果,就是朝廷同意了徐禧築城永樂的方案,同時否決了沈括築城銀州的方案。
同時朝廷還決定在永樂埭、聲塔平、移市、石堡、烏延至長城嶺置六寨,自貝旺川、稜美、默特寺、置圍、羅怕克川川、布尼雅堡置六堡。
寨之大者,城圍九百步,小者五百步,一寨用工十三萬餘。
堡之大者,城圍二百步,小者百步,一堡用工萬三千。
由此可知官家打算下血本,以永樂城作為根本之地,逐次進取橫山。
聖旨由內侍張禹勤送抵,同時作為徐禧出兵橫山的監軍。為了指示進一步下達軍中,同時官家還口諭徐禧,今既同預總兵,要在拊禦士卒,均甘苦,平賞罰,力行前日垂拱之言,佇待奇績也。
徐禧,張舜舉得到了官家聖旨,當即召集鄜延路眾將宣布下達築城永樂,攻取橫山的朝廷大戰略。
哪知甫一宣布,卻遭到眾將群起反對。
鄜延路諸將皆道,昔朝廷從涇原路出,可以得熙河路,環慶路兩路兵馬隨時支援,但從鄜延路出,其他各路如何配合?
這又回到五路兵馬各自為戰的局麵。
同時河東路麵對遼國壓迫,根本無力出一兵一卒支援。
不僅是出橫山的戰略,得到了眾將反對,同時築城永樂的選址問題,也遭到了眾將反對。
永樂城在米脂川之西,宥州之東,附橫山之助,兩麵皆崇山峻嶺,唯有一條路可通車馬。築城此處,固然有優勢,但也是黨項人的必爭之地,同時城中沒有飲水,隻有無定河的濕灘,時不時泛濫一下,供水極不穩定。
老將曲珍直言道:“永樂地處死地,城中無井泉,唯靠濕灘取水。當年範文正公都不敢在此落子,經略使是要用將士的血灌城麼?”
麵對眾將一致反對,李舜舉,徐禧也是麵色難看至極。
在歇息時,李舜舉問道:“徐經略,為何眾將反對至此?”
徐禧道:“我上任不過兩月,這些將領都是種師道的舊部,我不能服眾。”
李舜舉道:“既有皇命在身,何必理會眾人?”
徐禧看了李舜舉一眼心道,我還要你教我辦事。
徐禧回到廳中當即取出天子禦劄,鄜延路眾將見是天子親自授意計劃,當下不敢再言。不過仍有數將言道:“城永樂城必死!”
徐禧見此唯有將這數將關押,等戰後再聽候發落。
數將被押出廳後相顧笑道:“徐經略相公實自罹其害。”
最後通過計劃上奏,天子同時下禦劄,讓沈括移行轅至延州坐鎮,同時各路兵馬配合鄜延路行動。
不過誰都知道這是一句空話。
宋軍占據天都山後,涇原路,熙河路,環慶路隨時可抵此合兵一路,但兵出鄜延路除了河東路還能幫點忙外,其他各路迫於山川阻隔,行動十分不便,就算救援兵馬抵達,戰事也快結束了。又何況這是外線作戰。
實際上這又回到一個經略使路挑黨項一國的局麵。
七月。
徐禧,李舜舉,曲珍等番漢十餘將,率軍八萬分前中後軍抵至永樂城築城,同行還有役夫十六萬,合計二十五六萬人馬。
當第一鏟黃土破開永樂城的黃土時。
徐禧於山嶺上望著輜重車隊在米脂川蜿蜒如蛇,無定河渾濁的河水裹挾泥沙奔湧。
西北的狂風卷著沙礫撲來,遠處山巒輪廓宛如蟄伏的巨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