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被曹安民所注視的徐庶,放下了手中的戰報,略有些尷尬的咳嗽了一下。
作為在場為數不多的主力軍團長之一,他所率領的軍團,打出來的戰績,確實是最差的,或者說,基本上就沒打過。
不是在威懾敵人,就是在威懾敵人的路上,並沒有發動過真正的進攻。
一方麵是因為軍團的特殊性,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損失就大於戰果。
另外一方麵,也是因為盧軍的存在,將戰場的重心轉到略,而不是術上。
不過這也無法掩蓋他在戰場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現狀,在不知情的眼裡確實有一些消極。
已經快要睡著了的馬超,對於自己的戰績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反而覺得理所應當,甚至還有一些吃虧。
帶著三支帕提亞騎兵部隊,和羅馬軍隊人數差不多,最後所創造出來的戰損也差不多。
帕提亞損失四千多騎兵,漢帝國也損失了近千,當然羅馬也承受了較大的代價。
第七鷹旗損失過半,輔兵軍團直接崩潰,具體戰損多少,並不能夠看著剩下的規模來進行判斷。
可以說一係列的戰爭打下來,原本規模還算龐大的漢帝國軍隊,如今人員都減少了不少。
“如果不計算輕重傷員,我軍戰死沙場的人數,也有近八千之多…”將注意力和精神力集中在現狀的司馬懿,看著眾人統計以後彙的戰報,嘴角都不自覺的抽了抽。
輝煌的戰果並不能夠掩蓋龐大的戰損。
前往帕提亞的漢帝國軍隊,無一例外都是精銳。
如今僅僅隻是經過了一係列的戰爭,便損失了這麼多,又如何不讓人心痛?
這要是放在國內,對於一般的諸侯而言,損失這麼多的精銳,就不僅僅是五勞七傷了。
那些想要開疆擴土的世家,有這麼多的實力和資本來拚搏嗎?
帝國級彆的戰場,果然不是正常人能夠參與的地方。
然而這樣的損失,也僅僅隻是死亡數字而已,如果加上輕重傷員,對於司馬懿來說。
就意味著整支大軍的兩成部隊,已經無法再發揮戰鬥力了。
哪怕經過這一係列的戰爭,讓剩下的八成部隊足以發揮之前十成部隊的戰鬥力,可是損失掉的人員,再也補不回來了。
“我軍有這一部份損失,尚且還在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但是帕提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損失,要比我們多的多…”見到司馬懿拋出這個問題,徐庶當場進行了講解,同時也是為了掩飾之前的尷尬處境。
帕提亞軍隊自然不用多說,原子兵分兩路,合計近二十萬大軍的帕提亞,如今能夠順利撤回幼發拉底河以東的人員,也不過十萬出頭而已。
拋開掉一些治安戰爭所造成的損耗以及留下來駐守的人員,帕提亞在這一方麵損失的軍隊,基本上是漢帝國的十倍之多。
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便承受了數萬的傷亡,就算是精銳部隊,損失也占了一小半,在這種情況下還能支撐下去,並且以一種頗為樂觀的態度戰鬥,也算是心性極為堅毅了。
漢帝國和帕提亞帝國承受這種程度的傷亡,作為敵對的羅馬,自然也沒好到哪裡去。
前前後後損失的鷹旗軍團,包括十三薔薇在內,損失的士兵也超過兩萬了,至於損失的輔兵部隊,就不計其數了。
而除了正規作戰的部隊損失,含有大量的糧食百姓經濟和農作物損失,對於羅馬帝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
可以說羅馬其他地區但凡不運糧食到東部行省,彆說這一年的羅馬軍團了,就算是再緩一年,東部行省的糧食,也無法支撐大軍繼續攻伐。
至少麵對此時的帕提亞帝國,就算是加納西斯和烏斯納法索,也無法在軍隊人數和實力不夠的情況下擊敗帕提亞軍團。
如果說以前的帕提亞帝國王族,還是一個任由羅馬帝國拿捏的對象,那麼此時的沃洛吉斯五世,即使沒有漢帝國的幫助,已有和羅馬邊境公爵對話的實力和資本。
正是這種實力的變化,讓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帝國看向對方的時候,都有了更多的不滿和不爽。
不過饒是如此,不管是羅馬還是帕提亞,都抱著一副整頓國內情況以後弄死對方的想法。
而基於這一種想法之下,羅馬和帕提亞帝國,在漢帝國的見證之下,與幼發拉底河上麵簽訂了新的條約,一個看起來頗為公平的停戰條約。
至少在漢帝國看來,這種既不割讓土地,又不賠償金錢的停戰條約,確實挺公平的。
反正之後都要打,都是整頓國內以後再打,那麼此時的條約內容其實根本不重要,隻需要能給彼此一個整頓時間,就足夠了。
至於是羅馬帝國先完成對於內部的整頓,還是帕提亞帝國先行完成七大貴族的統一,漢帝國的眾人也不清楚。
終究是信息的不透明和缺失,讓這些智謀聰慧之士,也難以窺見其中虛實。
不過也正是因為條約的簽訂,司馬懿所率領的漢帝國軍隊,也開始進一步後退和後撤,逐步離開幼發拉底河的治理範圍,並進一步向東。
在這個過程當中,司馬懿也書寫了戰爭的起因經過結果還有總結,將這些東西派人快馬加鞭,直接送回長安。
可以說忙碌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司馬懿,再一次用自己的腳,踏上帕提亞帝國的土地之時,就算平靜忍耐如司馬懿,也不由得露出了一種笑容。
除了放鬆以外,更有一種來自於智慧的成就感和收獲感。
可以說沒有盧軍額外幫忙的情況下,司馬懿所選擇的方式,也是正常信件傳遞的方式,至少要讓對應的信件到達蔥嶺地區,然後借助蔥嶺地區的相關情報信息體係,再把對應的物品送到長安當中。
依靠著完整的開始經過和總結報告,司馬懿相信眾人的能力成長和他的所見所為,絕對會讓那些想要出來的人耳目一新。
不過把握不住陳曦心態的司馬懿,最終還是謹而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