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邊鹽場占了四成。
每畝補助加起來600文錢,朝廷便要在裡麵投入二三十萬兩白銀。
開鑿海口工程不小,再加上賑災和治理瘟疫的錢,中間損失的各種錢財,前後在蘇北鹽場最少得投入最少數百萬兩。
這個數目,對於現在的朝廷來說已經是非常難以支撐的。
但沒辦法。
這裡必須得處理。
不然這樣下去,整個大周都要亂。
輕重緩急,朝廷諸公們還是分得清的。
六百文一畝鹽田,其實他們還是不太滿意的。
畢竟一個月,他們一畝鹽田出產的鹽換算成銀子乘以100都不夠。
後續雖然說允許他們給拿著鹽引來運鹽的鹽商提一點價格,可這都是後麵的事情。
誰知道朝廷會不會朝令夕改?
但有總好過沒有的好。
而且這次朝廷處理瘟疫確實用心,當地鹽民們多少也都看到了朝廷的用心。
特彆是錢夫子一個欽差大人,每次都是親力親為。
他們北邊鹽場派出來的代表中,其中一半人就親自從錢夫子手中接到過他帶人熬製的出來的藥。
所以退一步便退一步吧。
倒是劉大壯有些臉色複雜地看著錢夫子,問道“錢大人說的六百文錢,全是朝廷出的?”
錢夫子回道“自然是。”
“先前本官便答應了你們,不需要你們額外出錢。”
劉大壯有些欲言又止,但也沒有說再多。
錢夫子規劃好路線,讓南北鹽場各自回去召集壯丁,準備開工。
朝廷的補助這個月之內就會到,這些前期工作都可以先完成。
屆時補助一到,立馬就可以開工了。
北邊鹽場沒有異議了,南邊的自然也沒有了。
劉天明主動說“大壯,咱們叔侄現在也商量一下派人乾活的事情?”
劉大壯臉色還有點白,看得出不大舒服,不過還是點點頭。
錢夫子還有公事要處理,便先把地方留給他們商量。
南邊鹽場被淹了,他們極度希望早日處理積水問題,所以基本都是要傾巢而出的。
而北邊,劉天明也好說話。
朝廷有給工錢的情況下,他這邊也願意每戶人家出一名精壯的勞動力去幫忙。
眾誌成城,這樣工程進度也會快一些。
越談越和諧,大家臉上表情都輕鬆了不少。
雖然分南北鹽場,但其實在座的人都挺熟悉的。
不少人還有姻親或者親戚關係在。
就劉天明,便是劉大壯出了服的堂叔,數百年前,拜的還是同一個祖宗呢。
氣氛融洽了,說起話來也就隨便多了。
談事情的時候,劉天明還時不時讚幾句錢大人。
說他們這邊幸好得到了他的救助,頭一次鬨起瘟疫來居然沒有死人。
劉大壯聽了幾次後,忍不住說“那我們為何不乾脆把多謝東南的文曲星大人?”
“這藥是他弄出來的,物資也是東南那邊送過來的。”
“該讚,也是要讚他才是!”
“而且我就沒聽說過朝廷賑災,還要百姓自己掏錢的!”
“分明是朝廷趁著我們南邊鹽場出了問題,逼著我們買藥,把這部分錢拿來補貼給了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