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朝鮮的使者團很快就定下來了。
精通朝鮮語的鴻臚寺左少卿齊源,是這一次的正使。
另外還給他配了兩個主事官為副使。
對於朝鮮來說,這次的使團規格已經算破格了。
之所以這麼給他麵子的主要原因,就是要順利從朝鮮手中拿回耽羅島。
出師,就要名正言順。
負責護送使團的是東海海師,以及崇明衛的一支千戶。
文有齊源,武將則是鄭和、江珩。
東海新軍、巢湖水師以及崇明原備倭水師也從這一天起正式合並,易名東海艦隊。
出使艦隊,有四千料寶船兩艘,兩千料寶船六艘,風帆快艦十餘。
鄭和任總兵官,副總兵官是江珩,曾永勝、周韜各領一支小型艦隊。
比之前世鄭和動輒數百艘寶船的艦隊,現在的東海艦隊隻能說寒酸。
但若論武器配置,卻不是靠數量就能壓製的。
之所以讓鄭和任總兵官,而江珩隻是副手,並非朱棣不信任他。
而是因為江珩是蘇謹的人,將來遲早也要離開。
況且江珩本就是臨危受命,是被請來幫朱棣拉起這支隊伍的。
如今也到了該功成身退的時候。
嗯其實還是不信任。
朱棣自己也很矛盾。
對於蘇謹,他一百萬個放心,幾乎無條件的信任。
但對蘇謹手下的人,卻又時時刻刻保持著警惕。
既要用,也要防。
典型的既要又要。
對這一切,蘇謹恍若不見。
無論是對陳顯這些學生的任命,還是江珩這些武將的安置,從來都是三緘其口。
還沒過完元宵,正月十一艦隊就出發了。
龐大的艦隊,浩浩蕩蕩開出應天,順著長江不到三天就到了崇明。
但在收編備倭水師的時候,鄭和卻開始頭疼。
備倭水師的戰艦倒還好說,能用的留下,就算不適應現在的海戰,至少也能運運東西。
但將官的參差不齊,卻讓他十分頭痛。
其中有近三成的百戶、總旗,居然不會水你敢信?
更遑論那些士兵。
都怪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後,被江南的那些狗大戶忽悠的雲裡霧裡。
在他們的鼓動下,將那些能打的、懂水戰的將官調到內陸,
卻換了一批祖宗八輩子沒見過海的陸兵,跑來當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