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的時日裡,棲霞山上的動靜愈演愈烈。
從一開始的時不時雷鳴劍吟,到持續不斷的劍氣激蕩,驚雷煌煌,再到最後的萬籟俱寂。
數年光陰裡,江生不斷演練神通術法,從一開始的日夜勤練到後續的感悟自然、神識參法,江生的修行由外轉內,棲霞山也變得安靜下來。
華明堂中,青冠玄袍的道人盤坐水麵,頭頂青氣升騰,周遭風雷演化。
風雷水火輪轉自然,靈動萬分。
青萍劍被江生置於膝上靜靜感知著風水之間雷火的變化。
伴隨著道人悠長的呼吸,風雷散去,水火消弭。
“我之道,在劍耶?在法耶?”
江生捫心自問著,自己一直以來都修行了什麼。
是青元符經的中正平和,還是天一生水經的以柔禦剛?
《虛明清衍道君說風水參合真經》中,清衍祖師言風生水起,演化萬象,風水相銜乃自然,因此,風水觀天,星象無窮。
《乾元德景道君說離坎水火真經》中,德景祖師言水火無量,煉神陰陽,水火相濟化天地,因此,大道至公,水火無情。
“風,水,雷,火”
“還有土行.”
道人沉吟著,神情晦明不定。
“劍道也好,術法也好,都是我之延伸,亦如雷霆。因此,如臂指使、隨心所欲者,便是己道。”
“我當前所欲者,乃演化己道,無論是道君真經,玄門正法,還是旁門神通,都當融彙於一體才是。”
“借天地之法,化自身之道.說來我已經有段時日不曾煉丹煉器了。”
“常言道藥逢氣類方成象,道合希夷為自然。不妨,煉一爐龍虎大丹,靜一靜心。”
煉丹之道,亦是大道。
以往,道人以靈草化液而凝丹。
今日,道人打算以天地靈氣而化丹。
風雷之氣,水火之精被道人儘數融入一處,雙手捧合,靜靜凝煉。
但見道人雙手之中風雷水火隱隱相融,卻又相斥相生.
心境明澈,靈台清淨,因此心無旁騖,得以專心一道。
春夏秋冬,四季輪轉,道人盤坐明堂,靜靜參法。
又是一年光景過去,道人不再煉丹,而是跪坐桌前,書寫著什麼。
“劍道有四,曰快、曰重、曰法、曰幻。”
“而以吾之見,劍道當以鋒為首。”
“以奔雷之迅捷,清風之靈幻,若水之法華,戊土之厚重,演地水風火,加丙火淬鋒,化四象之劍,誅戮妖邪”
青冠玄袍的道人伏案寫著一行行雲篆小字。
細細看去,這是一本編纂到一半的劍道經義。
這是江生第一次編寫自己所悟的劍法經義,也是對自身神通手段的初次印證。
江生一直在編纂自己的功法經義。
自入主棲霞山以來,至今已有九載歲月。
江生消磨神力,參演玄法,修行劍道,催雷化電,沉浸修行三千餘日夜,初步印證己道。
隨著江生不斷書寫,在道人身側,隱隱有一道道劍意凝練,切割空間,泯滅大氣。
從初版到反複修改,再到驗證己身。
這本通篇萬五千字的劍道經義總算被江生編成。
看著手中這本薄薄的冊子,江生沉吟片刻,在其封麵寫下《玉辰道人說四象劍經元典》十一個小字。
隨後翻開扉頁,默默記載:“風雷化陰陽,水火參兩儀,土行居中和,四象並混生。”
所謂玉辰道人說四象劍經元典,並非僅僅是江生對劍之一道的理解,還有江生對神通術法,對天地自然的理解。
這個名字,是江生初步定下的對自身道路的印證。
日後凝嬰,化神,乃至破境煉虛,這本玉辰道人說四象劍經元典的名字也會不斷變化。
江生會把自己的參悟,感想不斷記錄其中,最後將其書寫成一本厚厚的典籍。
認真將這本書冊收好,江生感知了下自身的法力。
金丹後期,瀕臨圓滿。
體內殘留的大半神力已經被江生煉化,僅剩的那些,再有一年光景也應當儘數煉去。
到時,江生就是再次徹底掌控自身,而江生的神通法力也會修行至圓滿。
“餘下的時間,不再演法,專心修行。”
言罷,道人緩緩舒展身軀,繼而重新盤坐下來。
明堂之外紅楓灼華,風聲沙沙,堂中道人靜坐蒲團,氣機悠長。
當時間來至山河曆三萬九千九百五十七年時,閉關十一載的江生終於出關了。
朱玖得知江生出關之後,第一時間就來了棲霞山。
“道長,您可算出關了”
朱玖笑著,望向江生那雙眼睛時,一時之間竟然被懾住,無言而立。
青冠玄袍的道人盤坐蒲團之上,雙眼好似幽潭,古井無波,但其中卻隱隱有什麼無形氣機醞釀輪轉。
“原來是明王到了,貧道竊居此地十一載,獲益良多,當對明王道一聲謝。”
江生語調平緩,聲音清冷卻不失溫和。
朱玖愣了愣,隨即笑道:“不過是提供一處修行之地罷了,道長何必言謝。”
“觀道長氣機,好像圓潤無瑕,道長已經修行到金丹極境了吧?”
江生點點頭:“算是吧,不過仍有些不足。”
“想來去參加完流華法會,便能補全這點缺陷了。”
七日後,江生離開明國,前往東域大洲南境雲中山脈。
南越國,就在雲中山脈以南。
三千丈高空之上,一朵祥雲緩緩飛著。
朱玖的兒子一年前便啟程了,他們要前往南越需要的時間太多,等不得江生。
江生一人獨自前往,倒也樂得自在。
自明國向南十萬裡後,江生飛到了一處毒沼叢林之上。
此地遍布荊棘灌木,滿是泥潭毒霧,這等地界多是一些妖族昆類甲類生存,人族並不多。
而江生飛至此地時,恰巧林中幾道氣機衝天而起,放眼望去,是幾人正在鬥法。
這幾個俱是金丹修士,鬥起法來自然淩厲的很。
隻見他們施展神通,演化出驚濤駭浪與烈火熔岩,在天空之上化作水火之景,朱藍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