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給老朱上課迫在眉睫
立國之初的那幾任君主,是一個朝代的製度的主要製定者。
後來的君主,除非有大毅力大魄力大能力,否則隻能沿用他們的製度。
即便明知道這套製度有問題,也沒有辦法。
變法太難了。
明朝前幾任君主,從朱元璋到朱棣,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國方麵確實存在著短板。
尤其是在經濟方麵,問題太多了。
比如之前提過的,為了防止偷稅漏稅,朱元璋無視土地兼並的現實,強行規定賦稅額度不得低於往年。
比如寶鈔製度,再比如低到幾乎不存在的商業稅等等。
朱棣也好不到哪去,作為征北大將軍,他的功績能排在史書前列。
作為皇帝,和他爹差不多。
寶鈔貌似就是在他手裡泛濫的,為了北伐大量印發。
朱元璋時期還有一定購買力的寶鈔,徹底淪為廢紙。
下西洋確實為他賺到了海量錢財。
修建順天府,修長城,征草原等等,都離不開下西洋賺到的錢。
然後呢,他竟然異想天開的,用香料給群臣發工資。
關鍵是,他還無視香料降價的事實,官方規定了香料的價格。
官員領到香料,拿到市場上隻能折價出售。
貶值的寶鈔加上香料,當時的官吏俸祿還剩下多少,可想而知。
可以說,下西洋朝廷受益,全體官吏吃了大虧。
等朱棣駕崩,戶部尚書夏元吉上書請求停止下西洋,讓此事成為絕響。
後世人都在噴夏元吉,說他阻斷了中華向外的腳步。
然而這麼大的事情,真的是夏元吉一個人能改變的嗎?
不,必然是群情激憤,文武百官一致反對。
夏元吉隻不過是導火索罷了。
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換成你,會支持下西洋嗎?
大明的俸祿本就很低,你還用香料坑我們,我們不要養家糊口的嗎?
隻能說,根子壞在了朱棣身上。
朱高熾是個有為之君,然而壽命太短,十個月就駕崩了,什麼都沒來得及做。
好聖孫朱瞻基,有功有過不提也罷。
總之,到了這會兒,大明磕磕絆絆走了幾十年,各項製度已經固定下來。
後續的君主,有能力的,也隻能修修補補。
沒能力的乾脆擺爛。
大明的核心問題,自然是文官集團力量太強。
但之所以會出現文官獨大的局麵,也是因為製度存在漏洞,然後被讀書人鑽了空子。
陳景恪越想就越覺得頭皮發麻。
之前他以為,大明的問題主要有五個:
淮西和江浙派係強勢,南北貧富差距,軍戶製度,官員俸祿問題,藩王問題。
將這些問題解決了,就差不多了。
等朱元璋沒了,朱標繼位就開始著手改革,最遲在朱雄英當政期間,要將這些問題全部解決。
然後就是開啟大航海,讓華夏文明走出去。
以華夏文明的底蘊,隻要肯正視外麵的世界,對其他文明絕逼是降維打擊。
然而現在他才知道,自己將問題想的簡單了。
這丫的整套製度都有問題,若不加以解決,早晚重蹈覆轍。
而且有些製度隻能老朱來改變,後來的君主想變,難度就要提升許多倍。
本來他還想先蟄伏個十年八年,等老朱沒了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