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明白了。”
“多數人認為是思想推動了時代的發展,影響了環境。”
“所以他們推崇古人,認為祖宗之法不可廢。”
“我則認為是環境影響了思想,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認為當效仿古人,與時俱進。”
“原來還可以如此劃分,唯物觀,理念觀。”
“這個劃分好,以後我方孝孺就是唯物觀的的支持者了。”
陳景恪偷偷抹了一把汗,他也不知道方孝孺這種說法對不對。
尷尬啊,早知道就不說什麼唯物唯心了。
怕他再追問,就連忙轉移話題道:
“還有一種史觀劃分方法,人民史觀和英雄史觀。”
“人民史觀,就是將人民視為曆史的推動者,是人民創造了這一切。”
“英雄史觀,就是將某個人作為曆史的推動者,是英雄創造了這一切。”
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方孝孺連連點頭,然後問道:
“不知你是哪一種史觀?”
陳景恪說道:“我自然是人民史觀的堅定擁護者,但也不否認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導作用。”
方孝孺並不覺得意外,陳景恪要是持有英雄觀,他才會覺得奇怪。
“我們華夏的史書,表麵看是帝王將相史。”
“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都在圍繞一個‘民’字打轉。”
“安民、教民、牧民;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無不是在說萬民之事。”
“帝王將相其實也皆出自於民……”
“民心即天心,民意即天意,英雄也不過是順應民意行事而已。”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隻有得了民心者,方才能成為真正的英雄。”
方孝孺臉色大變:“景恪,慎言。”
陳景恪自然知道他為何如此緊張,朱元璋可不是什麼大度的人。
還是那句話,有些話朱重八聽得,朱元璋聽不得。
就因為一句‘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就想把孟子給趕出文廟。
要是他這一席話傳出去,定然會引起風波。
要是引得朱元璋發怒,將他給哢嚓了都不無可能。
天授君權,是鐵律,誰都不能觸碰。
陳景恪自然也知道這一點,他又不是鐵頭娃,也沒有興趣刀尖跳舞。
在決定拋出人民史觀之前,早就給自己準備好了退路。
隻見他笑著說道:“方兄勿驚,且聽我說完。”
“我方才已經說了,並不否認英雄在其中起到的引導作用。”
“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但也是鬆散的,猶如一盤散沙。”
“所以,占大多數的民,才會被少數權貴奴役剝削。”
“這就需要一位英雄站出來,領導他們,保護他們的利益。”
“老子言: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人行人道,都想讓自己變的更加富有,這本身沒有錯。
但欲壑難填,吃飽穿暖之後還想穿金戴銀,想吃山珍海味,想娶三妻四妾,想家產億萬,想奴役他人。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們會挖空心思鑽營,會大肆搞財富兼並。
有錢的人越來越有錢,窮人被剝削越來越窮。
然而,人都有求生之心。
當窮人實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就會拿起武器,把富人全部殺死奪回一切。
然後一切歸於混沌,開始新一輪的輪回。
如果不想迎來大破滅,就需要一個人來行使天的權力。
抑製財富兼並,給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讓他們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誰來扮演天的角色,行使天的權力呢?
皇帝。
隻有掌握天下大權的皇帝,才有這個能力代天行權。
而皇帝也必須要想辦法抑製財富兼並,讓百姓活下去。
否則大破滅到來第一個倒下的就是他。
所以,英雄若想享有崇高的地位,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就必須順應民意。
如果皇帝沒有了,天的權力會落在誰的手裡?
普通百姓嗎?
不,隻會落在富人手裡。
可富人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保護百姓嗎?
不會,他們行的是人道,隻會加大力度剝削百姓。
百姓如果不想被剝削,不想被餓死,就必須要支持皇帝。
因為隻有皇帝,才能領導他們對抗權貴官紳。
“皇帝其實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利益和人民是一致的。”
“所以曆朝曆代,都在尋找辦法抑製土地兼並,保護百姓利益。”
“朝廷收稅,用稅收賑濟活不下去的百姓……”
“這一切都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是在代天行權。”
陳景恪一口氣說完,才長長的籲了口氣。
這其實就是胡扯,皇帝作為最大的剝削頭子,利益怎麼可能會和百姓一致?
但在皇權社會他能怎麼辦?
高呼打倒皇帝,實現皿煮和茲有?
那就是找死。
他隻能在宣揚人民史觀的同時,確保皇權的地位。
他相信,出身平民的朱元璋,會很樂意接受這一套理論。
這樣會讓他所做的一切,更加合理合法。
至於彆的東西嗎,以後看情況再說。
飯要一口一口吃,事兒要一點一點做。
而且也要給後人一點信任。
基礎都已經打好了,等時機到了,自然會有後人站出來振臂高呼。
方孝孺聽完這一席話,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表情。
“精彩,景恪之思之想,實在令為兄歎為觀止。”
陳景恪謙虛的道:“方兄過獎了,希望這番話能對你有用。”
方孝孺肯定的道:“有用,實在太有用了,我已經知道自己的路在哪裡了。”
“待我將自己的學問梳理完成,就離開京城深入民間。”
“看一看大明萬民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了解他們在想什麼,又需要些什麼。”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