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將相之才_大明從挽救嫡長孫開始_思兔閱讀 

第483章 將相之才(1 / 2)

曹端並不在書院,不過離的也不遠,在書院不遠處的小鎮上暫居。

那個小鎮就是圍繞書院形成的。

陳景恪規劃的學城,自然也規劃了生活區。

雖然目前這裡書院才隻有三所,學生也不多,但圍繞這三所書院生活的人卻不少。

比如洛下書院同時也是算學研究院所在地,上千名算學精英在這裡學習搞研究。

這些人的家眷,很多也都被接了過來,就住在生活區。

然後三所書院的吃喝拉撒,都需要有配套的施舍,相關人員大多也都住在這裡。

還有很多來這裡求學的士子,乾脆就在這裡租房子常住。

目前生活區的規模,已經不亞於一般的鎮子。

酒樓、茶館、客棧等等設施一應俱全。

曹端並沒有窩在客棧,而是四處觀看。

發現這裡的人都非常有素質,大街上看不到有人吐痰,垃圾都會丟到路邊的垃圾桶裡。

走路習慣性靠右邊。

也幾乎聽不到大聲喧嘩,就連小販的叫賣聲都比較收斂。

但真正讓他震驚的是兩點。

其一,這裡的人都懂得排隊。

買東西之類的,都會自發的去排隊,有人插隊就會被大家鄙視。

商家也不會為插隊的人服務。

這乍一看很不起眼,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太難了。

一個幾千人的鎮子,能做到這一點,足見治理這裡的人付出了多少心血。

但還要有個前提,那就是百姓懂得羞恥心,知道在外麵要保護自己的顏麵。

說白了,要教百姓們‘禮’。

普通百姓都能懂禮,可見書院的影響有多大。

其二,幾乎都識字會簡單的算數。

小鎮上的人懂禮貌這不奇怪,有太多辦法可以做到了。

他自認為自己主政,也能將身邊的人教育好。

可是讓大多數人都識字,這一點就難了。

但這座小鎮上的居民,幾乎都會寫自己的名字,都認識一些常用字。

比如招牌上的字,不論能不能寫的出來,起碼都能認得出來。

最開始他還以為,這些人是習慣了周圍環境,所以知道招牌上寫的是什麼字。

後來將其中一些字拆開,單獨拿給人看,大多竟然也都認識。

這就說明,他們是真認識。

而且這裡的人,幾乎都能熟練的應用加減法,很多還能用乘除。

要知道,在鄉下很多大地主家裡,都找不到幾個識字的人。

很多地主家的管家,也就能寫幾個常用字,懂得簡單的加減法乘除而已。

這種種表現不僅讓他疑惑。

怎麼做到的?

他就去打聽,很快就有了答案。

書院開辦的有初識學堂,教鎮上的人讀書識字。

初識就是字麵意思,教人學習一些基礎知識。

這讓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陳景恪竟然這麼做?

這讓他有些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假。

於是親自去初識學堂,進行實地考察。

所謂初識學堂,其實就是一棵大桑樹下搭了一個大木棚。

沒有課桌,也沒有筆墨紙硯。

教的人就站在一塊黑板前,用白色粉筆寫字。

老師是幾個半大的孩子——都是三所書院的學生。

學習的人就席地而坐,手裡拿著木棍在地麵上寫寫畫畫。

學生也不是固定的。

誰都可以過來學,沒有收費,沒有人會過問,更沒有人來阻止。

新來的人自己找地方,不要打擾彆人。

有的人學會了,或者有事要走,就自己從一邊離開。

可謂是來去自由。

他們中間有老人,有年輕人,有孩童,還有婦人。

有衣著整齊,一看就是體麵人,也有衣衫破舊的苦工。

但不論是什麼身份,此時此刻都圍坐在一起學習,是那麼的和諧。

教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先講一個簡單的古人小故事。

然後從故事裡提煉出幾個簡單的常用字,教大家認識書寫。

算學方麵,則是簡單的加減乘除。

幾個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教,下麵聽講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學。

看著這一幕,曹端腦海裡情不自禁的浮現出韓愈的一句話: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這不正是先賢之言的真實寫照嗎。

然後就想起《大同世界》裡的一篇文章:

知行合一。

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陳景恪不隻是提出了自己的道,還在踐行道。

這才是孔子口中真正的仁者啊。

真應該早點來向他請教。

就在這時,他發現有幾個年輕人,正如他一般站在不遠處,觀察這邊的情況。

心中一動,就走上前去道:“在下澠池曹端有禮了,敢問諸位可是來洛下書院求學的?”

曹端?

幾人都不禁有些驚訝,這個名字他們可是如雷貫耳。

畢竟妥妥的彆人家的孩子,沒少被師長拿來做比較。

可他不是理學門徒嗎?怎麼會來這裡?

心中這麼想,表麵卻不敢怠慢,紛紛還禮:

“在下建安楊榮……”

“在下石首楊溥……”

“在下兗州韓克忠……”

——

送走學生回到辦公室,陳景恪正準備了解一下書院的近況,卻見程一民拿著一遝紙遞過來:

“既然都要見曹端了,何不多見幾個人。”

“向書院投遞行卷者甚多,這些是我從中挑選出來傑出者,總共一十三份。”

“我覺得都是可造之材,你不妨都見見。”

行卷,是古代讀書人求職用的東西,將自己最優秀的作品寫下來,送給達官顯貴以求獲得賞識。

後來被廣泛應用於拜師、求學之類的場合。

陳景恪:“……”

行吧,還要指著這老頭乾活呢,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於是就說道:“這些人都在鎮上?”

程一民說道:“應當都在鎮上……能找到幾個就先見幾個吧,剩下的以後再見也不遲。”

陳景恪:“行,你讓他們都過來吧……我先看看他們的文章,免得到時候出醜。”

之後他拿起文章翻看起來。

楊榮?楊溥?

這倆人陳景恪豈能不知道,正是永樂朝大名鼎鼎的三楊之二。

之前見到楊士奇的時候,他就在好奇剩下的二楊啥時候出來。

還擔心過,這倆人彆被蝴蝶的小翅膀給扇沒了。

現在看來是多慮了。

對於這些人能出頭,他一點都不奇怪。

有些人能出頭靠的是運氣,有些人靠的是實力。

隻要天賦和能力還在,換個環境也一樣能有所作為。

三楊這樣的人,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出頭是早晚的事情。

隻是沒想到,他們竟然給我投遞行卷?

儘管已經知道自己是大人物,可陳景恪還是覺得很興奮。

但更多的還是詭異。

試想一下,如果將來內閣七學士,全是他舉薦出仕並提拔上來的。

嘖……

真想看看朱雄英是啥表情。

此時他還不知道,楊榮和楊溥已經獲得地方衙門舉薦,是來京城參加考核的。

不過區彆不大。

兩人都來洛下書院求學了,這關係基本就確定了,是撇不開的。

楊榮的文章沒什麼可說的,運用唯物論談了自己對曆史的了解,還是很有見地的。

不過對現在的陳景恪來說,也僅此而已了。

反倒是楊溥的文章,很是讓他驚奇。

寫的竟然是軍略,而且認知非常的中規中矩。

這裡中規中矩可不是貶義詞,而是稱讚。

一個文人,還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就對軍略有著清晰正確的了解,這非常不容易。

可以說天賦異稟。

稍加培養就是不錯的將領……

考慮到楊溥在前世的成就,妥妥的將帥之才啊。

這不禁讓陳景恪感到詫異。

楊溥不是內閣學士、文臣領袖嗎?還懂軍事?

上輩子沒聽說過啊。

事實上,上輩子他也就知道三楊,具體就不甚了解了。

況且,史書上也隻是提過一嘴他習武,並沒有做過多介紹。

他不知道也屬正常。

不過現在了解也不晚。

陳景恪不禁回過頭,開始逐字逐句的閱讀楊溥的文章。

發現他對很多問題的看法雖然不新穎,卻都切中要害。


最新小说: 小農民稱霸荒島 帝尊獨寵:逆天邪妃帶娃跑 諸天:從吞噬星空成神開始 不是姐們兒,你要當我同桌 葬劍棺 霍格沃茨:從獵魔人歸來的哈利 盜墓:一睜眼我穿越千年 開局演化關聖帝君,刀斬邪祟鎮世間 1968:剛娶女知青,你讓我老登逆襲? 人在皇宮:女帝讓我替婚,皇後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