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人輕事,政治製度、官僚體係都是圍繞治理人來建立的。
不隻是古代中國,全世界的古代政治集團,基本都是如此。
區彆是,思想體係比較完整先進的集體,認為把人管理好,所在的集體才能健康有序。
古代中國就屬於這種情況。
思想體係落後,甚至沒有發展出成體係的思想的族群,單純是不知道怎麼去做事。
隻能通過簡單粗暴的管理人,來構建群體製度。
大多數政治群體,都是這種情況。
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府,則基本都是圍繞事兒建立的。
政府機構的職能也非常的具體,就是專門管某一件事兒。
俗話說的各管一攤,就是這種情況的體現。
也因此,現代政府非常龐大,機構人員眾多。
但優點是能實現精細化管理。
這也是工業化能夠實現的前置條件之一。
這事兒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做起來非常難。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大多數國家依然沒能實現這個轉變。
這一點都不誇張,‘現代化’不是設立幾個機構,委派幾個官員就能實現的。
而是整個思想體係,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大轉變。
前麵說過,任何體製都需要思想做為驅動力。
沒有偉大的思想,就不存在偉大的體製。
大多數國家,並沒有完成思想構建,隻是模仿彆人建立了一套體製。
實際上他們的內核依然是老一套。
這其中的原因非常複雜,既有本土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也有先發國家的封鎖打壓。
有句話很殘酷但也很現實:生存與發展本就是一種奢侈,隻是處在其中的人渾然不覺而已。
說陳景恪之前的種種變革,都是在打基礎,其實一點都不誇張。
因為之前所有的變革,從始至終都沒有觸及本質。
都是在傳統思想下,對已有的製度進行修補完善。
換個皇帝,很容易就能把他所做的一切廢除,重新恢複成原來的樣子。
他之所以要兜這麼大的圈子,其實是在培養信心。
培養大家對變革的信心,更是在培養大家對他本人的信心。
同時也通過一次次體製變革,對傳統勢力做脫敏訓練。
今天隻改變零點一,大家會覺得有改變但不多,可以接受。
明天再改變零點二,大家也覺得還好。
等過上十幾年再回頭去看,才陡然發現世界已經變了模樣。
這是在不進行流血革命的情況下,陳景恪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
目前來看還算成功。
所以他才順勢推出了大同思想,就是要嘗試完成思想上的大轉折。
他隻弄出了一個框架,而沒有麵麵俱到。
一方麵是自己的能力確實有限,另一方麵是給其他學派留下生存空間。
這樣就能減少阻力。
他從來沒有想過,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那個人的功績。
但他要給世人樹立一個標準,一個很高很高,無限接近於那個人的思想的標準。
即便三代五代,十代二十代人都無法完成,也無所謂。
種子已經種下,總有一天會發芽結果的。
現在對官僚體係的重構,就是一次觸及本質的變革。
不隻是增加職位那麼簡單,更是要把政府機構的職能,從治心向治事轉變。
陳景恪停了一會兒,給眾人思考的時間,然後才繼續說道:
“基於以上原因,之前的官職設置非常簡單。”
“一個縣才兩三個命官,其餘都是輔佐的吏。”
“一旦朝廷想做什麼事兒,就會發現人手不足。”
“不可能指望這兩三個人包管一切,不說能力問題,精力也不足。”
“大明變革推進效率低,很大一方麵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要想變革順利進行,就必須要扭轉這個思想,將單純的管人,變成管人和管事兩手抓。”
“甚至管事兒的重要性,還要超過管人。”
眾人心道果然如此,就是衝著這一塊來的。
就是不知道他要如何完成這個轉變。
大家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生怕聽漏了關鍵的地方。
陳景恪掃視了一圈,見眾人一副認真聽講的樣子,很是滿意。
“為什麼管事兒的重要性,還要超過管人呢。”
“首先說說管人,所謂管人其實就是治心。”
“古人認為,將人心管好了,天下自然大治。”
“所以,華夏思想自古以來最重治心。”
“這一點其實沒有錯,世間的大多數矛盾,都是人心引起的。”
“人心不治,世界就不會安寧。”
“但錯就錯在,朝廷將治心作為了唯一手段。”
“老子說的很清楚,治大國如烹小鮮。”
“《詩經·檜·匪風》毛傳雲: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散,知烹魚則知治民。”
“朝廷隻需要製定禮儀律法,來告訴人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什麼是值得提倡的,什麼是應該反對的,以此來規範天下人的行為。”
“隻要他們不觸碰到這個框架,就不要過多的去騷擾他們。”
“這才是老子清淨無為的核心。”
眾人再次頷首,這個道理並不新鮮,曆朝曆代對這方麵也都有詮釋和拓展。
陳景恪也沒有過多贅述,他說這些也隻是確定一個主基調,治心當采用道家的無為之法。
隻要不違法,不違背公序良德,百姓想乾啥就乾啥,朝廷不要多管閒事。
可曆朝曆代能做到這一點的非常少。
更多時候是變著花樣的折騰人,最終將國家折騰沒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大一個原因在於,他們分不清管人和管事的區彆。”
“用管人的方式去做事,結果事事不成。”
“用管事的方法是去管人,結果百姓不堪其擾。”
“可以說,這是過於重治心而輕做事的必然結果。”
話題至此,終於進入了核心,為什麼要重做事。
陳景恪注視著眾人,說道:“為什麼要重做事?”
“先賢已經說的很清楚,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根據人類生存需求理論可知,生存才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
“你不能指望一群活不下去的人,去遵守所謂的法律。”
“想讓百姓遵守律法,必須要先讓他們活下去。”
“身無分文的時候,一文錢都能看在眼裡。”
“身上有一貫錢的時候,掉了一文也不會太心疼。”
“百姓能吃飽飯就不會造反,這是自古以來所有當政者都明白的道理。”
“再加上適當的約束,社會上的違法行為也必然會減少。”
“這就是唯物學裡麵,物質決定意識的具體表現。”
這個道理並不複雜,很容易就能聽懂。
下麵聽課的眾人豁然開朗,之前讀唯物論積累的種種疑惑,都似乎有了答案。對唯物學和大同思想,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大多數的當政者,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