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心篤定不會有好下場之後,他有了一套完整的割據計劃。/P
攘外必先安內,他要經營寧夏,以期抗拒劉承宗的進攻,等待將來事情發生轉機。/P
因為延綏鎮地處毛烏素海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兼具農牧,既沒有高產的田地,也沒有優良的水草,但是能湊合。/P
地形在軍事上,決定了延綏鎮的主要策略是防守反擊,以一道邊牆為防線,三路分守進行局部防禦,榆林鎮城總領防務。/P
當敵軍突破一道邊牆,明軍將兵力部署於容易被突破的山穀、河口,以眾多堡壘截擊,用二道邊牆之間的山地遲滯,最後包抄掩殺。/P
可如果敵人從後麵來就不一樣了,榆林鎮城周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大軍包圍。/P
洪承疇可不想被劉承宗摁在城裡暴揍。/P
所以寧夏,是他的唯一選擇。/P
不過這份計劃直到去年秋天,也就是曹文昭等敗將逃回之前,洪承疇都沒有什麼作為。/P
原因很簡單,一來是漠北蒙古和曹耀先後過來搗亂,二來則是他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P
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就是要想抗拒劉承宗,必先讓寧夏錢糧充足、軍兵堪用。/P
而要想錢糧充足,在寧夏這個地方,必須清理軍屯。/P
偏偏這寧夏的軍屯田啊,是天下間最難清理的地方。/P
大明九邊屯田之中,西北為最,而西北之中,寧夏為冠。/P
這裡的軍田在明初開墾出八十多萬畝,後來一路攀升,至嘉靖年間一度高達二百萬畝。/P
不過最初開墾的軍田質量高,都是銀川附近受漢唐二渠灌溉的優質農田,而在正德以後新墾軍田,都是寧夏平原邊緣的乾旱、半乾旱荒地,質量遠不如早前。/P
但是多就是多,多一畝也是多。/P
隻不過寧夏不僅屯田多,民田更多,而這裡的民田在早年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商屯。/P
也就是商人在食鹽開中法的政策之下,就近開墾田地,種糧換引時耕種的田地。/P
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變法,準兩淮商賈以銀代粟,使鹽課驟增至百萬。/P
四十一年後,九邊兵餉也從四十萬兩,變成了二百二十萬兩。/P
邊塞商屯敗壞,田地賤賣,成了民田。/P
欠餉、逃亡、人口流失,軍屯荒廢而民田增加,大量軍屯土地成為民間田地,二者界限隨之模糊。/P
以至於等到崇禎登基,想要清理寧夏軍屯,戶部尚書畢自嚴一番核實,無奈請奏:相沿已久,難以核實,請無論軍種民種,一律按民田起科。/P
等於,寧夏軍屯徹底沒了。/P
初衷沒啥問題,反正軍屯也收不上來多少,為了公平起見,乾脆都按民田來。/P
因為當時的背景是畢自嚴總管朝廷收支,而崇禎登基之時,大明的財政極為糟糕,軍費問題最重要的是薊遼。/P
寧夏就算全是民田,征收本色也能把部隊顧個差不多,一年淮、浙鹽引錢八萬、京運的銀子才兩萬。/P
單是薊鎮,當年就欠了五十三萬兩,一年的京運要四十二萬兩。/P(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