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導致寧夏的嘩變,很少發生在寧夏諸衛,幾次都集中在寧夏鎮城。
表麵上總有政治訴求,但實際上隻是有訴
求的武官鬆了籠頭,早就想大鬨一場的邊軍便提刀殺人。
他們不殺百姓、不殺直屬長官,次次把刀尖兒對準外來人。
少則攻殺巡撫大人,多則扯旗造反從者雲集。
正德年間,安化王朱得知士兵不滿,請武將喝酒,給全軍賞銀一兩,當場扯旗造反號老天子,殺了巡撫安惟學。
萬曆年間,拜造反,發動士兵索餉,殺了黨馨。
在這種地方做督撫,而且在如今這個年景,碰上嘩變的可能性太大啦。
都不必說洪承疇,巡撫王楫跑得比他還快。
王楫經曆過寧遠兵變,內心對嘩變本來很樂觀,總覺得自己能跟軍隊講道理。
不過在去年,出了一點小變數。
王楫是泰安州人,有個兒子叫王德昌,有秀才功名。
寧遠兵變後,王楫得了皇上賞識,兒子有投軍報效之心,也沾光在老家總兵楊禦蕃標營下做軍官,前年剿賊立功升了指揮僉事,有機會能在臨清補個守備的實缺。
去年,王德昌聽說潼關被屠、陝西失陷,慌張極了,辭去官職,領家丁十餘,踏上前往寧夏的尋父之路。
很精明一個人。
他們在山陝交界打扮得跟逃兵落草似的,又是賄賂又是騙地進了陝西,逢人就說要投奔大元帥,甚至還有延安府百姓聽說他是山東人,不遠千裡來投奔,嘖嘖稱奇,給這好後生提供飯食。
一路走了三個月,千難萬險。
好在見著父親王楫,寧夏沒有失陷。
王德昌這便利用自己精熟總標事務的優勢,給父親選調寧夏兵充作標兵。
基本上乾的是撫標參將的活兒,但沒有官職,即便寧夏已經跟朝廷失去聯絡,王楫也不敢擅自任命參將。
倒是這個撫標代參將,把王德昌嚇壞了。
他發現寧夏簡直是烈火烹油,那標營裡的寧夏兵思想問題非常大,一個個滿腔怒火不知該朝誰發。
就這麼說吧,隻需要三杯酒。
就可以讓一個寧夏兵去煽動嘩變殺督撫。
甚至不需要酒,也能讓這個寧夏兵去殺嘩變的變兵。
他們就是活著沒意思。
再加上洪承疇一個衛一個衛的清理田土。
是。
王楫和王德昌都知道,洪承疇這麼乾,隻要能堅持到把事情首尾辦好,寧夏一年時間就能煥然一新。
但他們父子更知道,這麼乾是要出大亂子的。
尤其是寧夏兵眼下的思想狀態,非常混亂,根本撐不到軍屯清理出來。
王德昌勸王楫好幾次了,不行就辭官回山東家,歸鄉的路雖然難走,但比在寧夏呆著強。(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