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研究某一種疾病與人體基因的對應關係時,需要分彆對幾千名病患和健康人的基因組進行測序,才有可能找到問題基因,工作量巨大。
而完整的、無間隙的人類基因組序列測序的成功能夠幫助鎖定某個區域,真正實現對本人基因進行科學測定,讓很多病可以得到及早治療。
比較不同人種之間的基因序列,有利於厘清人類的進化史。
當然,這些都是大眾常見的基因技術使用方案,但顧青除了推進這方麵技術之外,還在推進另一個技術。
收回目光,讓玄武點開現在這段時間維生搖籃的使用數據報告。
生命搖籃技術更高,但並不適合這些沒有進行過未來戰士項目技術優化的普通人,而且做實驗采集數據的時候,原生物種的數據,其研究價值也並不低。
“病毒與人類之間的協同進化,生與死的交鋒從未停止,誰能夠想到,人類基因組還有抵抗朊病毒的片段基因呢?”
基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人類的歲月長河史書,並且不會因為個人的意誌,而改變記錄的內容。
族群的傳承和優秀祖先的努力,交雜在一起,與世間萬物做著曠日持久的戰爭。
病毒能使人類感染疾病,讓人死亡,並在此過程中對人類基因組不斷地利用與改造。
針對造物主的矛,人類的免疫係統盾牌一直在積極對抗病毒的入侵,使得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的病毒序列逐漸被宿主細胞的遺傳調控係統接管,進行協同進化。
在當前九州科技掌握的實驗數據當中,已經能夠明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是數百萬年前遠古逆轉錄病毒入侵整合到人類基因組的遺跡——特殊的古病毒化石。
大量erv的遺傳信息被人類細胞俘獲,並經過突變、缺失等變異成為人類基因組中的“暗物質”潛伏下來,占據了人類基因組序列的8%左右,造就了人類在生命的孕育及演化的和諧共生景象。
當顧青在審核數據,並且將這些數據與次元帝國傳承的知識數據相比對的時候,九州星海公司與九州生物醫藥部門合作的,針對外太空旅遊項目提供的維生搖籃服務,也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生物醫藥部門九州科技生物技術研究院的副院長張泉海,是太空育種項目的領頭人。
而部門負責人,生物技術研究院的院長李振堂,卻是人類生命項目的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