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數年前,大夏科學院已經有團隊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但也隻是在實驗室條件下,耗資不菲,產出不多。
而現在顧青正在操作的這台設備,能夠實現的轉化率、節能程度都有跨越式提升。
在這台設備上,首先會有部件通過特定的光合作用模擬係統,捕獲太陽光能,並將其轉換為化學能,為後續的化學反應提供能量,並且除了太陽能之外,還有基地自儲存能源作為後盾。
在捕獲到設定的配額能量後,設備係統會利用這些能量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來,形成有機物質。
然後通過一係列的酶促反應,將固定的二氧化碳分子逐步轉化為更長的碳鏈,同時會有程序設備對其進行修改,最終生成澱粉分子。
通過設計、計算途徑,構建了由24個核心反應組成的人工澱粉合成代謝途徑,並通過模塊組裝和替代建立了人工澱粉合成代謝途徑,在一個具有時空分離的化學酶係統中,在氫的驅動下,以每分鐘60納米摩爾二氧化碳的速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澱粉,這一人工途徑的澱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澱粉合成速率的十幾倍,而且在顧青特意「加料」的情況下,速度還能夠提升。
在模擬自然光合作用的部分原理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多人工乾預,人工智能程序和設備程序相結合,合成的效率更高,且不受環境和季節天氣的限製。
一個人每天通過呼吸釋放大約1140g的二氧化碳,九州科技航天員的呼吸頻率要比普通人低一點,但是呼吸空氣的量,卻並沒有低,甚至因為他們的機體發育程度更高,每天的運動量極大,所以呼出的二氧化碳更多。
如果按照平均壽命75歲計算,人的一生呼吸約產生31200公斤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能夠合成接近上千公斤的澱粉。
雖然不能夠滿足一個人七十五年的澱粉所需,但也能夠滿足至少數年生存所需,搭配其他實物一起食用,還能夠延長時間。
當然這項技術也並非沒有其他投入,比如酶促反應需要的各項原料、能源、設備運作的損耗,都是需要消耗能源和材料的。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顧青就像是著迷了一般,在食物儲存艙裡麵,一動不動的看著這台設備的運轉情況。
偶爾會命令一台智能機器人過來進行數據連接,人工為其優化程序,消除一些係統運行的垃圾數據。
於洪斌很有自知之明,知道這位大佬肯定有重要工作,所以他並沒有好奇心爆棚的主動詢問這位「x「先生有沒有完成工作,而是十分認真的進行著自己的工作。
【獬豸】與【天工】,前者負責工作記錄,後者更加關注各項工作的實際過程中數據變化,隻有兩者都認可工作完成之後,於洪斌才能夠接著繼續完成下一項工作。
雖然看起來很繁瑣,但是需要實際出力的卻並非他本人。
每一次九州星海公司的登月工程任務,都會帶「勞工」登月。
免費閱讀
inf。inf(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