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價值更多,但體能消耗也更多,也更累。
嗯,下次回縣城得買台筆記本電腦,還要辦張移動網卡了。
現在網站寫小說這事是日更,每天都要保持登錄、上新的,不像虛擬幣市場就在哪兒,偶爾看下,積累收購就行了。
再等兩年,智能手機3g、4g的時代來了就好了。
轉眼時間進入五月份,謝玉穿過來近兩個月了。
因為農忙臨近,下鄉演出的活動,總算是要告一個段落了。
對比,基本所有團員心情都不錯,疲憊的狀態也好很多。
最後一場演出,也都格外賣力。
村民們,也知道馬上要進入農忙季節,這是最後民間村戲的表演一場,也挺鼓勁的。
中場時,村長,甚給安排了很傳統的上禮環節。
所謂上禮,就和後來網絡直播打賞一樣。
台下觀眾覺得戲台上演員唱的好,直接現金打賞的。
幾角錢不嫌少,百元鈔票不嫌多的。
原來做青衣打扮的三師姐,也在這時展示自己的戲曲武打功底,除了翻筋鬥,還演練了幾套戲曲花槍。
結合原身記憶,還有這小兩個月的下鄉演出實踐。
突然想到一件事,地方戲曲演員的角色是按生、旦、淨、醜四大分類的。
當然,四大之下有細分。
原身母親收的三個徒弟,剛三師姐表現,其基礎功力,屬於刀馬旦的類型。
當然現在能唱青衣、或閨門旦了。
而記憶中的大師姐,按後麵說法長著一副國泰民安的臉,原身母親最早收她為徒,作為大師姐,很穩重的,按地方戲曲分類是按正旦培養的。
記憶中,曲調也確實大師姐唱的最好,也因此特聘現在在縣戲曲中專教書,帶學生了。
最漂亮的二師姐,按地方戲曲分類,應該是按小花旦培養的。
隻隨著年齡增長,那張臉,為了安全,沒有下鄉去一線演出,留在城裡在文化館得了個編製,帶帶孩子、教點戲曲基礎什麼。
記憶中,大師姐嫁了一個老師,人很老實,日子倒是安穩了。
三師姐後嫁給一同學藝的同行,一起風裡來雨裡去的經營著小劇團。
而二師姐也是三個師姐中嫁的最好一個,一個對她很專一的縣裡二代。
真能繼承原身母親授徒想法的,也就是三師姐,刀馬旦的培養,給了她獨當一麵的氣質,二十出頭就能帶隊出去去一線演出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