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我們的高壓榴彈發射器,不但管子粗壯,而且還帶加強筋,原因就是高壓榴彈膛壓高。
同時高低壓發射由於做功時間長,相對來說做功效率更高,需要的發射藥更少一些。
至於後座,高低壓發射那是基本減少不了的,這東西學過動量的同學都知道,主要取決於彈丸的初速,不過既然已經因為曲射降低初速了,那原本的後座自然也就小了。
想要沒有後座,那也簡單,像無後坐力炮那樣往後拋射物質,簡稱平衡拋射原理。
當然,同樣是往後拋物質,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又不一樣,這個說起來就遠了。
羅教授聽完,一臉的懺愧:“高主任,說實話,小鬼子的擲彈筒我也過手不少了,我是完全沒想到總結出這麼一套原理出來。”
日後談到這段時間乃至二三十年後的科研工作,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理論基礎缺乏,技術力量薄弱”,是一句不折不扣的大實話。
高振東也沒說什麼,這話怎麼接都不好接。
他隻是笑笑,道:“羅教授,這樣一來,隻需要把裝發射藥的地方搞厚實點,設計好燃氣通道就可以了,在彈藥的設計上,你可以考慮選擇帶彈殼的還是不帶彈殼的。”
謔,高主任大才,還能有選擇的?
羅教授一臉好奇:“高主任請說。”
“不帶彈殼的,因為沒有退彈殼的需要,那可以設計成前裝彈,減少戰術動作,提升射速。缺陷嘛,前裝方式就必須縮短發射管長度,在這種情況下,發射管厚度會厚一些,因為能量相對集中一些,膛壓會高一點。至於帶彈殼的,你基本上反過來想就行了。”
說穿了,從發射器來看,就是大毛gp-25和花旗佬-203之間的區彆。
羅教授想了半天,決定不下來,乾脆不想了,兩個我都記錄回去,讓使用方選。
聽見他的想法,高振東笑了,他不用腦子都會猜得出使用方會選哪個——火力猛的那個。
把兩種彈丸的結構給他畫了個圖,羅教授拿著,愛不釋手。
羅教授早上從高振東這裡回去,下午就找到了使用方代表,把高振東的關於槍掛榴彈的兩個設計拿給使用方代表看了。
使用方代表看著,幸福感溢於言表。
“羅教授啊,你搞的這個設計太好了,沒想到我們剛提出要求,你就已經把原理設計都搞好了。”
老羅同誌連忙撇清:“不是,同誌,原理設計不是我搞的,是我去谘詢其他單位同誌,他給搞的,這東西我可想不出來。”
不是自己的功勞,可不能亂伸手,該說明白還是要說明白的,否則傳到人家耳朵裡就事情難看了。
使用方代表卻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噢,他啊,我明白,我明白,不管是誰吧,這東西是真好啊。”
能不好嘛,既能直射又能曲射,既能打輕裝甲又能反步兵,射程、準頭遠超手榴彈,對上敵方機槍火力點,就有了隨時能用上的打擊火力。
到時候一個班掛兩支,然後彈藥請全班分散攜帶,能讓敵人吃個飽,在使用方看來,能爆炸的,就是好家夥。
以前那時候,哪兒打過這麼富裕的仗。
再看看指標,驚喜!
“我們不是隻要求200米的射程嘛,這是?”
“同誌是這樣的,在那邊,我們當場就計算過,用這個設計,反步兵400米,反裝甲100米的射程沒有問題。”
反裝甲射程要近些,因為反步兵是一打一大片,反裝甲是打一個可能會運動的點,遠了不是打不到,而是打不著。
裝備的指標,從來都不止是看單一數值的,是個綜合考慮的問題,就好像手槍有效射程沒有超過50米的,就是因為“有效”兩字,打都打不著,打得再遠有個屁的效。
使用方代表的幸福感更強了:“俺要這,俺要這,趕緊搞起來。”
羅教授卻是指著最後兩頁紙:“同誌,那邊那位同誌提供了兩種彈丸設計,我這裡不好決定,得請你這裡明確一下。”
使用方代表掃了一遍,指著前裝方案的圖,斬釘截鐵的道:“俺要這!”
羅教授一看,想起臨彆的時候高主任的話,暗歎高主任對他們的了解實在是太深了,這選擇,這動作,和他說的如出一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