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殺胚”,是“粗人”。
心中有怨,有怒,有恨。
那便提劍上門,要麼你殺我,要麼我殺你,乾脆利落,簡單直接。
可陳鏡玄是“謀士”,是“文人”。
他解決仇恨的方式,更隱晦,更曲折。
兵不血刃,又直至要害。
謝玄衣本以為,江寧停船是為自己。
這一刻他才明白。
江寧停船,是為錢三,為方圓坊,為書樓,為陳鏡玄。
為站在自己這邊的所有人。
不出意料,接下來,整個褚國都會因為這樁醜聞陷入動蕩……
身為異姓王,卻私通外敵!
大是大非之前,容不得半點汙穢!
“我想……仁壽宮的那位會出麵。”
謝玄衣垂下眼簾,平靜道:“單單憑借這件事,還不夠扳倒江寧王。”
“是。”
陳鏡玄坦然道:“當然不夠。不過接下來好戲才剛剛開始……不是麼?此事了結,錢三能夠順理成章接管褚境方圓坊的絕大部分事務,江寧勢力偃旗息鼓,元氣大傷。身處風波正中央的褚果,也正好可以‘暗度陳倉’。”
謝玄衣道:“所以你給褚果安排的去處是?”
“一座絕對安全的洞天福地。”
陳鏡玄誠懇道:“你我之交,絕無隱瞞必要。隻是……天機使然,還望理解。”
“既如此,我便不多問。”
謝玄衣乾脆利落點頭,猶豫片刻,說道:“我教了他劍術。”
“這是自然。”
陳鏡玄笑道:“桃源之事……火主對我說了。”
“我還告訴了他身世。”
謝玄衣再道。
“無礙。”
陳鏡玄神色如常:“書樓的神海封禁正在變弱,要不了多久,褚果自然會知曉這一切。”
“我還告訴了他……”
謝玄衣聲音有些沙啞,道:“他的父親,是被‘謝玄衣’殺死的。”
陳鏡玄怔了怔,眼神變得複雜起來。
“抱歉。”
謝玄衣輕輕一歎,愧疚說道:“是不是我不該對他說這些?我本想瞞住他,一瞞到底。隻是……良心不允許。”
如今他唯一隱瞞的,就是自己便是“謝玄衣”的消息。
而這個消息,未來也總有揭曉的時刻。
到那時候。
隻怕會是更大的打擊。
對少年郎褚果而言,這輩子對他最好的人是老鄭,第二好的人,大概便是謝真了。謝真教他練劍,教他修行,救他性命,帶他離開大離王朝……兩人雖然沒有師徒之名,卻已有了師徒之實。
天下皆知。
上任褚帝,死於大穗劍仙謝玄衣之手。
而謝真,卻又是謝玄衣唯一弟子。
要論恩情。
謝真在沅州救他性命,這一道恩,褚果要用一輩子償還。
可要論仇恨。
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自從謝玄衣將這份身世秘密告知之後,從虞州大漠到衢江,少年郎都處於兀自緘默之中。
“當年月隱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即便是陳鏡玄,此刻也不由沉默下來,過了許久,發出了靈魂一問。
“我……”
謝玄衣張了張嘴,欲言又止。
他最終自嘲笑道:“我記不太清了。”
“我想……月隱界的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陳鏡玄伸手拍了拍摯友肩膀,寬聲安慰道:“你與陛下素來交情深厚,此事蹊蹺古怪,定有原因。等諸多風波平定,我定陪你查清真相,還證清白。”
“……”
謝玄衣心中隻剩感動。
可他有些話,卻是很難對陳鏡玄開口。
在棲霞山喝下醉仙釀,他隱約找回了一部分記憶。
那部分記憶中的“自己”,狀態古怪,在得知被皇城通緝的消息後,心中隻有蕭瑟悲哀,沒有憤怒。
以自己的澄明劍心。
若是未做“弑帝”之舉,怎會主動逃離皇城?
謝玄衣生出動搖之心,他害怕當年的自己,當真出了劍,殺了人。
怕就怕。
無數人堅定站在自己這邊。
而他,卻是辜負了這些人的信任。
……
……
“你既平安歸來,未來那些瑣事,便暫且不要去想。”
陳鏡玄看到謝玄衣神色恍惚,輕輕伸出手掌,握拳叩了叩玉案。
咚一聲。
謝玄衣思緒回歸如意幻境。
“大船在江寧停靠之後,你若願意看戲,便停在江寧看戲。”
“若不願看戲。”
“你亦可返回大穗劍宮。”
陳鏡玄柔聲說道:“書樓要借‘出使’之事,對江寧施壓,即便仁壽宮出麵,迫於壓力,終究要給一個天下人交代。十日之內,你不要露麵,也不要現身。小鄧姑娘那邊不必擔心,我已經做好了安排,她會匿身一段時日,道門如今情況混亂,不宜修行,她若不願回去,可隨錢三一同返回書樓。”
“如此甚好……”
謝玄衣輕輕吸了一口氣,道:“放心好了,即便你不曾提醒,我也不會招搖過市。”
“大離兵亂之事,通天掌律已經知情。”
陳鏡玄眼神溫和:“先前為了引開元繼謨,你那幾位師弟師妹都出了不少力氣……想必他們聽聞沅州兵亂,已是心急如焚,前陣子桑正攔下了真隱峰的白鶴,若是再沒個音訊,恐怕通天掌律都要親自前往離國找你了。”
謝玄衣心中泛起一股暖流。
如意令和蓮花令是一齊震顫的。
自己哪怕已經不再是謝玄衣,依舊有人惦記,有人掛牽。
“謝玄衣。”
謝玄衣抬起頭來。
若是沒記錯。
這還是陳鏡玄第一次如此正式地稱呼自己名字。
“……恭喜你生滅凝境,修出神胎。”
小國師笑了笑,帶著豔羨語氣,更多是感慨:“歎天下英雄,千年豪傑,有哪一位,能在陰神之境,修至此步?”
他太清楚,謝玄衣這次破境,是何等意義重大了。
這可能是千年以來的最強陰神。
這一次,謝玄衣不再用對錢三一模一樣的說辭。
他不再推脫說自己僥幸。
而是看著陳鏡玄,十分認真地說道:“兩世修行,理應如此。”
……
……
(卷終。下一卷“燭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