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的學習、傳達內容是今天的天氣變化引起變化。
這次受到影響的不單單是他們這個縣、這個市、這個省。
而是對整個東三省,乃至西北、華北.等眾多地區的糧食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減產。
從而上級要求:截止到80年的時候,全國有三分之一的縣要建成大寨縣。
努力提升在糧、棉、油、豬的供應.。
還有就是基本上實現全國農業機械化等。
韓立聽到這裡有點無語,現在的科技、運輸、供應、機械都不完善。
種子靠自留、莊稼主要靠農家肥,而且絕大部分地方都是在依靠人力、畜力勞動,換句話說就是乾的越多消耗的越多。
所以想要這個時間內想要達成目標恐怕.點太過於想當然了。
可是到時間了怎麼辦?
這時候韓立突然想起一百多年前漂亮國那邊為了忽悠彆人買地搞出的動靜。
例如:1865年漂亮國西部的巨型土豆要用火車來運送。
例如:西部的普通大白菜、平包菜也獲得了大豐收,個頭大的都需要火車來運送了。
例如:一根玉米棒子需要兩匹馬來拉,西瓜太大壓壞了馬車。
例如:加州河流裡魚太多了,一條魚大的都需要卡車來運送。
例如:加利福利亞的野兔比人還大,而且容易抓獲,試試打一隻烤著吃,味道好極了。
例如:還有巨型洋蔥、巨型胡蘿卜等等,漂亮國搞過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如了。
.
韓立還在回憶漂亮國那邊在百年前曾經搞出的這些事,縣禮堂裡麵已經響起了主席台上都壓製不住的竊竊私語聲。
韓立他隻是聽說過,就知道是如何如何的艱難、不容易。
但是他本身並沒有經曆過這種事,現在聽身邊的人一嘮叨他就明白了。
原來上次學大寨是在六幾年的那會,當時正值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時期。
工業方麵不知道,但是農業方麵縣裡麵依葫蘆畫瓢直接學了個全套,按部就班的跟著大寨同樣來了個一、二、三。
所謂的一、二、三就是指,每年每個縣裡的領導最少下地一百天,公社的領導下地二百天,各個村的村長、大隊長則是三百天。
一年365天,所有單位、所有的機關乾部成員,除了處理日常工作、學習和閱讀文件,還有參加必要的活動、會議之外,每三天最少要去參加一到兩天相關勞動。
為了實現一、二、三,所有乾部、職工都有一本勞動手冊,在那裡勞動等乾完活之後要請當地的管理人員登記在冊。
縣裡麵的領導會按期檢查、統計,隨後會公布在牆壁的黑板上。
第一次太差的人會給予一定的處分,第二次就會調離原有的工作崗位,第三次.沒有人有第三次。
於是在當地就形成了無論春播、夏鋤、秋收,到處可見汗流浹背的乾部職工與村民一起下地乾活的場景。
這還不算完,哪怕這裡到了冬季大雪紛飛的時候,按照慣例大家應該進入貓冬的時候。
縣裡麵的這些單位的乾部、職工為了完成每年應有的勞動天數,他們會拉著村民一起在冰凍三尺的季節,在河道上、田地中開始興修各種的水利工程。
乾部、職工、村民所有人都沒閒著的時候,縣裡麵的領導同樣也是如此,他們值班的會去煤球廠、化肥廠參加勞動,不值班的會去各個村莊、工地上蹲點,或者跟大家一起勞動。
全縣上下苦戰了幾年,各種農田的灌溉設施和基本條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當地某些糧食農作物的畝產量也提升了不少,這也讓韓立他們這幾年來的插隊知青避免了冬季修河道的麻煩。
由於當地隻能種植一季.還有其他客觀因素的原因,始終沒有達到“大寨縣”畝產數量的標準,這也是讓大家現在議論不停的原因之一,不過韓立估計他們議論不停的最重要原因還是不想下地乾活,這時候旁邊農機站的一個年輕人在旁邊說道。
“80年就要基本上實現全國農業機械化這怎麼可能?據我所知,全國拖拉機每年的產量要是翻上一番的話,在幾年內或許能夠達到這個標準的百分之七十左右。
但是現在全國隻有1600個農機製造廠,他們加在一起每年最多能生產七萬多台拖拉機,想要突然實現產量翻翻的話根本就不可能”
這個年輕人還沒說完就被他旁邊的同事跟攔住了,不過這些話已經足以讓大家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情況,一時間現場的議論聲就更大了。
不過主席台上的那些個領導也沒有在今天拍板,把傳達、學習的任務完成之後,剩下的落實就交給下麵各個單位、公社的這些人先議論一陣再說。
這次散會之後,大家全都是一副嚴肅、深思的神色,誰也沒有去找熟人一塊吃飯的意思。
韓立他們三個人在往回走的時候,他還能聽到工會主任偷偷的歎氣,再看看他的年紀已經不小了,在休養了好多年的情況下,要是猛然間就讓他開始三天兩頭的去莊稼地裡乾活,那他這條命估計就丟一大半了,就算讓他天天去村裡麵蹲守估計也不樂意,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