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3年,五月。
曆時兩年半,學院向聯盟訂購的“真理”號殖民艦終於竣工。
該星艦全長6.7公裡,造型為六邊形棱柱,結構部件與防護部件全部由陶鋼材料打造。
其內部分為七個區塊,從艦艏到艦尾依次為港口及維修區、安防與裝備儲存區、反應堆與護盾核心區域、艦橋與指揮中心區域、生產與工程區、居民與公共設施區、研究與教育設施區。
除此之外,一條從艦尾直達艦艏的質量加速軌道橫貫整個星艦。
其既可以向正前方發射小行星級彆的“重型質量彈”用於緊急製動,也可以投射艦載機或者用於居民日常跨區域通勤。
雖然該星艦仿照了“致遠”號殖民艦的圖紙,但實際成品卻要比致遠號長了一大截,更寬了不止一點。
極限情況下,該星艦能容納300萬人口。
根據學院的計劃,他們將沿著獵戶懸臂向人馬船底旋臂方向移動,探索銀河係中心奧秘的同時尋找新的家園。
在找到宜居星球之後,他們將向地表投放殖民艙,補充資源並轉移部分人口之後繼續前進,為人類文明留下火種。
雖然在新紀元做這件事情看起來有些不合時宜,但結論博士並不打算改變自己的計劃。
數字生命大抵都是如此固執,而且固執的與人類的長生這種截然不同。
不過對於學院的決定,聯盟還是表示了尊重,並遵守約定的幫他們完成了這個終極目標。
為了完成這艘星艦,拉格朗日點星港的工程師們甚至專門給一顆小行星安裝了等離子體推進器和星艦級的聚變堆,將其推到了地球的同步軌道附近進行拆解、熔煉和再加工。
而當“真理”號完成的那一刻,這顆小行星基本上也被掏空了,最後的料渣被南海聯盟的填海公司收走填海造陸去了。
原本聯盟計劃在五年之內完成這艘星艦,然而實際生產進度的推進速度卻比預想中要快的多,以至於計劃提早了兩年半完成。
而之所以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主要還是因為彷徨沼澤四號地航天基地的搬遷以及恢複生產超出了預期,而環南部海域沿岸的製造業繁榮也超乎了所有人預料。
尤其是後者。
自打新太空電梯建立以來,死亡海岸以及百越海峽的多個定居點催生了一大批類似阿布航天的優秀航天企業。
這些企業大多由廢土客創辦。
雖然廢土客這個詞念起來就充滿了不靠譜的感覺,但前者在進取心與勇氣上卻絲毫不輸給避難所的居民。
這其實不僅僅是聯盟的情況,在廢土上的大多數地區都存在著類似的規律。
即,除去玩家之外的絕大多數避難所居民,都更傾向於成為穩定社會中的打工者而並非創業者,少有的創業者也都是前避難所管理者。
不僅僅是因為對風險的厭惡以及長期生活在高度分工化社會中的後遺症等等,他們本身對於金錢也沒有一般人那麼大的需求,基本上能夠維持他們相對優渥的生活水準就彆無所求了。
相比之下,廢土客隻是不喜歡存錢,對銀幣和Cr還是很喜歡的。
廢土上真正缺的從來不是技術,戰前遺留的技術夠生活在廢墟上的人們消化好久。
生活在這顆星球上的人們真正缺乏的,其實更多的是“將創造力變成文明向前動力、而非向後動力”的舞台。
而現在,他們已經不缺乏這個舞台。
即便是前一秒還掙紮在封建詛咒裡的婆羅人,在洗乾淨了腦袋裡那些不切實際的妄想之後,一樣有機會成為某一行業或者領域的領軍人。
至少在“航天用途的等離子體引擎”這一細分領域中,已經沒有比阿布航天更突出的企業了。
技術含量比它高的要麼比它貴一大截,要麼產能不足。而價格比它便宜的要麼技術差了不止一點半點,拿不到訂單產能自然也就上不去了。
總之,這些深耕於各自細分領域的航天公司,在來自學院、避難所、企業技術的助推以及充分的競爭之下,形成了一條條龐大的供應鏈網絡。
它們就像工蜂一樣,孜孜不倦的分解著從太空電梯輸入地表的資源,並在將其加工成拉格朗日點星港所需要的中間態產物之後,通過太空電梯發射到同步軌道上,在那裡的空間港口打包裝上運輸船,最終集中發射前往拉格朗日點。
這條東拚西湊出來的供應鏈雖然遠比不上戰前時代的全麵,卻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譬如“靈活”。
舉一個通俗且不恰當的例子,戰前時代的供應鏈就好像一台擺滿工具箱的車間,裡麵光是可更換的螺絲刀頭都有上千個型號,並且分彆針對了不同的應用場景。
而新紀元的供應鏈則是一把“能用來擰螺絲的錘子”,雖然沒有上千個可更換的螺絲刀頭,甚至壓根就沒法換,但這件工具卻可以毫無違和感的對付幾百個應用場景。
前者雖然在規模化製造上有著絕對的成本與效率優勢,不過其本身卻脆弱的像玻璃做的一摔就壞。
而後者雖然在規模化的製造上稍有劣勢,但其本身卻有著如橡皮泥一般的韌性,就像老式的電視機一樣,原本壞掉的地方踢一腳說不定反而修好了。
在這樣的情況,即便拉格朗日點星港的產能沒有恢複到戰前水準,能在下餃子似的造一大堆軍艦的同時順手還造一艘“致遠號”殖民艦用用,卻獲得了整合全部生產力集中在一艘星艦身上的能力。
也正是因此,這艘星艦無論是體積還是功能的全麵,都超越了繁榮紀元時期任意一艘星艦,成為了人類文明史上新的裡程碑。
而就在學院的“真理號”殖民艦完工的同一時間,聯盟的航天產業鏈以及太空資源開采也終於發展到了相對成熟的水準!
除去小行星帶上的采礦站之外,聯盟還在人聯時代火星殖民地的廢墟上建立了一支百人規模的修理站與科研考察站。
至此,楚光在黏共體會議上提出的“太陽係複興計劃”也順利地進入了第一階段的中期,人類文明收複人聯時期疆界以及重返柯伊伯帶指日可待!
……
太空電梯儘頭的空間站。
兩年半前那裡還隻有一座孤零零的軌道防禦平台,而如今那座炮管林立的堡壘四周已經被大大小小的空間艙填滿。
那些空間艙有的是合金熔煉車間,亦或者自動化生產單元。
還有的則是地表實驗室租用的實驗設施,亦或者航天工作人員居住的生活單元。
和舊時代的空間站不同。
這些建成於新紀元的空間站點大多沒有裝備調節重心的配重杆,也沒有不斷旋轉的配重裝置。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建成於繁榮時期前中期的空間站大多都得依靠自旋來提供“由離心力模擬的重力”,而對於新紀元的人們來說,直接通過重力生成裝置來產生“人造重力”是更經濟可靠的選擇,並且能節省大量空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舊的生活方式總會慢慢變成曆史。
包括太空電梯。
哪怕是在極度發達的繁榮紀元,這種沒有“鎖鏈”牽引的反重力電梯,聽起來也與科幻無異,但在新紀元卻被變成了現實。
那銀白色的空間構造沿著軌道蔓延了十數公裡,遠遠望去就像一枚漂浮在蔚藍色星球旁邊的蒲公英。
一艘艘棱柱狀的升降梯沿著看不見的軌道往複穿梭在那“蒲公英”的傘葉與地表之間,將人們從地表帶去天上。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人在前往了太空之後大多都不會再回來了。
他們將作為人類文明的延續以及全新的開始,去所有人都沒去過的銀河,為人類文明開拓新的邊疆……
“真理”號殖民艦已經穩穩地停泊在了地球的同步軌道上。
一共99700名研究員決定離開母星前往未來,並且已經通過升降梯抵達了漂浮在外層空間的太空港。
雖然這個數字比預期中的少了300人,但對於結論博士來說已經足夠了。
彆說少了300人。
就算隻有300人,他也會沿著決定好的道路繼續前進下去。
登陸艙的門口,已經升到A級的楊凱,神色複雜地看著蔣雪洲。
後者是他的得意門生,也是最被他看好能夠晉升為A級研究員的真正意義上的天才。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在他眼中未來前途無量的學生居然在事業正當風頭的時候選擇了急流勇退,遞交了辭呈。
雖然結論博士已經批準了她的辭呈,但楊凱還是忍不住最後問了一句。
“你想好了嗎?”
他發誓。
隻要她肯回頭,他願意親自去結論博士的麵前為她求情,恢複原先的級彆。
反正船上還剩300個編製沒填滿,相信結論博士一定不會拒絕。
然而蔣雪洲的回答卻與他預料中的一樣,並沒有任何改變。
“我想好了。”
看著那雙認真的眼睛,楊凱的喉結動了動。
他有很多話想說,但最終還是把大多數都咽回了喉嚨裡。
“……是嗎?那我也沒什麼可說的了。”
留下這句話,他將銳利的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那個叫“夜十”的小夥。
404號避難所居民的名字大多都是這般鳥樣。
即便知道了關於404號計劃以及β宇宙的事情,他依舊接受不了。
被那道銳利的視線看著,夜十莫名其妙感到有些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