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是對於國內產業的促進!”
眾人臉上一片疑竇,顯然壓根沒跟胡大老爺共鳴。
胡大老爺這時候已經不存在失望這種情緒了。
因為沒意義!
他總不能要求這時候的朱家人就已經熟練掌握‘宏觀調控’這種高度專業化的經濟手段了吧?
索性,他直接把事情攤開了講。
“我們還是以方才假設的那個南方一年三熟的藩國為例子。”
“我們作為藩王,最希望見到的場景,那自然是國內百姓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
|“那麼,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自然是國家的財稅越多越好,百姓兜裡的錢也越多越好。”
“國家有錢,那麼就能加強軍備、修橋鋪路、興修水利;”
“而百姓兜裡有錢,那不僅能自己安居樂業,還能有餘錢撫育後代的同時購買更多的商品。”
“而買商品的人多了,那做生意、辦工坊的人也就越多!”
“而這做生意、辦工坊的人,可都是要繳稅的!”
“這麼看的話,隻要百姓兜裡的變多了,通過商稅、農稅等各種手段,這些錢還是會有一部份會流入到國庫裡頭來!”
“我這樣說,你們可能理解?”
不怪胡大老爺囉嗦,因為他如今是在用舉例,同時還得是掰碎了的方式,在給眼前這幾個老朱家的爺們上經濟學的課呢。
所以時不時的,他就得等一等。
看對方是否明白這些知識了,他才能繼續說下去。
好在也許是胡大老爺說得確實夠細,又或許是對麵父子幾個礙於麵子有些自欺欺人。
反正對方都點頭了。
既然都點頭了,那胡大老爺可就繼續往下說了。
“好!”
“那麼問題回到前邊你們最疑惑的問題了。”
“為何我說用糧食抵扣錢款大批大批的送到大明來,反而是好的?”
“那是因為,這樣不僅國家能掙上一筆差價,同時還能把一部分錢送到百姓手裡去。”
“我們順著方才的思路想,若是這個南方藩國,不僅把自己收糧稅收上來的糧食送到大明去了。”
“同時,為了避免穀賤傷農的情況出現,還直接用國庫裡的銀錢來收購農戶手裡的糧食呢?”
“當然,這個價格或許會比商戶們的收購價低那麼一點點,但絕對不會讓農戶無利可圖。”
“因為國家之所以收購糧食,一是為了儲備以備不時之需,另一個則是因為國家多餘的糧食在售賣的時候,是大批大批的賣。”
“那麼哪怕一斤隻掙半文錢,隻要量大,那麼國家不僅保護了農戶的利益,同樣也保護了國家財稅的收入。”
“那麼,這時候我們再來看,這時候的農戶會怎麼想?”
“糧稅十稅一,直接交糧食就是了,一點都不高。”
“土地極度肥沃、氣候更是宜人,地裡的糧食一年三熟。”
“哪怕今年豐收了好幾遍,也不用擔心穀賤傷農,因為有國家兜底,到時候多餘的糧食都可以賣到衙門裡去。”
“如此一來,他們是不是種地的熱情愈發的高漲了?”
“開荒、置業、購物是不是都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