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繼續讓他這麼「肆無忌憚」的拿下去,還是找個什麼理由給他卡出去。
有些人覺得光卡作品是不夠的,因為即便你找個什麼理由把《入驗師》《父親》給卡出去,就他那個老母豬產崽的產量,等第四屆評獎的時候估計還能有作品夠資格入圍。
必須得把他這個人給卡掉!
彆管用什麼手段,都得卡掉,簡直就是文學界評獎的毒瘤!
存在這樣心態的主要是文學界的同行,並且還是作品有希望提名和得獎的同行。
至於更普通的大眾,大家其實挺樂於看到這種創紀錄的情況發生。
連拿三屆茅盾文學獎,估計以後也不太可能有了。
當然了,同一個人拿獎太多,大家也會產生點審美疲勞,感覺沒什麼驚喜。
除了針對林朝陽第三次獲獎的討論,本屆茅盾文學獎也產生了一些負麵輿論首先就是榮譽獎的設立,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得獎就是得獎,沒得獎就是沒得獎,你弄個榮譽獎算算怎麼回事?
第二個爭議點則是獲獎作品當中有明顯與其他作品存在水平差異的作品存在,且還是評委作品獲獎。
儘管其已退出評獎,卻始終無法消彈文學界的諸多質疑。
而隨著一些評獎細節的流傳,這種質疑聲也變得越來越大。
原來獲獎的那部作品竟然並非是通過正常渠道入選的,而是由三位評委在評獎最後階段動議增加的。
有人將茅盾文學獎和莊重文文學獎排到一起做了比較,
評委回避製度,每個正規一點的文學評獎都會有,茅盾文學獎和莊重文文學獎也不例外。
人家莊重文文學獎的推動者林朝陽從一開始就聲明了自己的作品永遠不參評獎項,並且評委每屆更新1/2,評委的作品前後三屆共六年不得參評獎項。
儘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情對評獎的影響。
反觀這一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作品在最後階段被動議增加,這不是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嗎?而且還是彆人都跑到終點前了才參賽,臉都不要了。
最離譜的是,人家回避不是作品回避,而是人回避,作品正常參評。
對比這一屆中另一位作品同樣被動議參評的作家,人家直接選擇了作品取消參評資格,高下立判。
受此影響,茅盾文學獎的風評變差了不少。
相反的是,被拿來當作參照物的莊重文文學獎,在啥也沒做的情況下,口碑和風評突然暴漲了一波。
當然了,莊重文文學獎這幾年在文學界和讀者群體的評價一直不錯。
有了這次的對比,文學界的很多同行看林朝陽也沒那麼不順眼了。
畢竟當初莊重文文學獎可是在他的強力推動下,才得以推行了現在的評獎製度。
事實證明,林朝陽的高風亮節和遠見確實高人一籌。
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但不管再如何爭議,評獎結果已經產生,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3月29日,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授獎大會在燕京國際大飯店舉行。
除了有兩位國副級領導出席之外,還有如艾青、馮牧、陳荒煤等文藝界的老前輩出席,台下還有一百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
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更盛前兩屆。
林朝陽的《寄生蟲》排名第一,要代表獲獎者致辭,他在例行的感謝過後,
突然說道:
「這是本人第三次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肯定,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也是最後一屆——.—」
此話一出,會場內頓時一片嘩然。
不少人早就想到了這一屆拿完獎之後,林朝陽在茅盾文學獎的評獎之路肯定要有點說法,畢竟中國人講究「事不過三」嘛。
但誰也沒想到,林朝陽竟然會在授獎大會上就這樣說了出來。
眾聲喧之際,林朝陽麵色如常,臉上掛著淡淡微笑,語氣詼諧的說道:
「拿了三次獎,我估計不少同行心裡都在罵我———
會場內的喧一時變成了哄笑。
「我們搞文學評獎,目的有三,一為引導創作方向,二為發掘新人,三為激勵創作,都是為了繁榮文學發展與創作,
我在前麵一堵,不知擋了多少人的路———·
林朝陽說的俏皮,眾人又是一陣哄笑。
「所以啊,以後我的作品就不參評茅盾文學獎了。在此聲明,不是有人向我施加壓力,也不是對茅盾文學獎看不上了。
純粹是我想為茅盾文學獎和國內的文學發展做點貢獻。」
在林朝陽的輕鬆發言下,會場內已經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等現場的笑聲低了下來之後,林朝陽臉上的笑容收斂了一些,正色起來。
「最後再說一句世俗點的話吧,大家能坐在這裡,都已經算是功成名就了。
這人生的列車啊,有人上,有人下,沒人能一直坐下去。
要到站了,大家不妨早點起身。
早下車,下一途的風景也許更美。」
林朝陽最後這番話意味深長,似有所指,會場內的眾人幾乎在一瞬間便知道他在說什麼。
在今天這樣的場合裡,大家的發言都是花團錦簇,和光同塵。
林朝陽最後的這段話儘管很含蓄,不帶什麼煙火氣,但幾乎算得上是公開的批評了。
因為所有人都明白他在說什麼,都明白他予頭所指的人是誰。
現場許多人第一時間將目光對準了台上角落裡的一道身影,他們無法得知對方此時的心情,但想必是很精彩的。
不過大家此刻心中更多的還是佩服,佩服林朝陽今天敢於在這樣的場合下公開亮明自己的態度,也佩服他剛才言語間顯露的格局。
因而許多人在看了那道身影之後,眼神並沒有駐留,而是又放到了林朝陽身上。
在他走下台的時候,同行們的眼神聚焦在他身上,彙成一道如有實質的欽佩目光。
這才是茅盾文學獎實至名歸的獲獎者!
授獎大會結束,林朝陽身邊簇擁了一群中青年作家,其中李拓的臉色最為亢奮。
「朝陽,你可真敢說。」
眾人也是一臉讚同。
這一屆的評獎過程和結果,大家私下早有爭議,但再怎麼爭議也都是私下的。
在頒獎時這麼當著數百位文藝界領導、同仁和記者的麵,如此講出來,絕對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氣的事。
而且林朝陽在說那番話之前,恰好又擺明了自己今後不再參評茅盾文學獎的立場。
先做後說,不僅是與對方的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確立了自己敢作敢當的影響,令人想不佩服都不行。
眾人誇獎、稱讚聲不絕,聲音並不小,引得不少人側目。
其實剛才林朝陽的話也引發了不少人的不滿,比如評委會裡的一些人、比如文協的一些人,但他們拿林朝陽也沒什麼辦法,人家以後都不參評了,你能怎麼樣?
再說了,那麼多領導在場都沒說什麼,他們又能怎麼樣呢?
有些人甚至狹隘的猜想,林朝陽可能就是因為以後沒辦法參評了,所以才會在今天鬨這麼一出。
在授獎大會後接受新聞媒體的專題采訪時,有記者問到了林朝陽在台上最後那番話的指向。
「文學評獎嘛,很難讓所有人都滿意。結果已經是既定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我們身為創作者,要為後來者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林朝陽如此說道。
授獎次日,林朝陽在發言和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見諸報端,立刻在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關注,並且收獲了一邊倒的好評。
儘管林朝陽自始至終沒有點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說這些話指的是誰。
而那位老前輩,麵對這種情況也隻能是啞巴說黃連,有苦說不出。
畢竟拿了獎,真要是當麵鑼對麵鼓的吵起來,他的臉丟的更大。
權衡之下,對方也隻能閉口不言。
隔了兩天,小六部口胡同裡久違的迎來了尋味齋文化沙龍。
進入八十年代中後期,全國範圍內的文學評獎逐漸有濫觴之禍,文協方麵專門召開了研究文學評獎改革的會議。
結果是將現有的各單項文學獎進行合並成為魯迅文學獎。
文協的本意是好的,這場會議結束後如全國優秀短篇獎、中篇獎等獎項確實停辦了,但因文協領導層突然調整,設立魯迅文學獎一事卻被擱置了。
自那以後,尋味齋文化沙龍舉辦的次數也變少了,好在還有莊重文文學獎和茅盾文學獎。
今年的茅盾文學獎授獎大會前,李拓找到林朝陽,讓他今年無論如何也得請回客。
燕京的文學界,有獎項卻沒有尋味齋的宴會,總讓人感覺少點什麼。
難得沙龍再開張,第一天依舊是作家們跟文學愛好者們的交流活動,氣氛極為熱烈。
到第二天請客吃飯,來的作家不多,算上林朝陽自己才六個人。
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本來就少,今年有八組獲獎作家已經是破天荒了。
除了已經去世的《金甌缺》的作者徐興業,另外兩位獲獎的將軍肯定是不屑於參加這種活動的。
之所以是六個人,是因為獲獎作品《都市風流》是兩人合著的。
人少了點,但氣氛卻很和諧。
五部獲獎作品,六位獲獎作家,都是四零後、五零後的中青年作家。
其中合著《都市風流》的孫力和餘小惠、《平凡的世界》的陸遙還都是49年出生的,其他人因此戲稱三人是「建國派」。
大家聊的興起,話題逐漸從文學和創作輻射開來,有人問起了大家獎金都想怎麼花。
前兩年物價飛漲,社會人均收入和工資也漲了不少,但茅盾文學獎5000塊的獎金對於大家來說依舊不是筆小數目。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有說要買摩托車的,有說要存起來吃利息的,反正都是生活相關。
林朝陽笑而不語,大家也沒追問他,都知道他不差錢,
唯獨陸遙卻說,「我錢已經花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