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的時間過去了,河堤越築越高,河床越挖越深,雜亂無章的老仙溪,終於有了一點正規軍的氣象。
現在的河道兩岸兩排河堤如同一條長龍,從山腳一直蜿蜒到了出海口,越往下遊河床越不好挖,中部這一段是積澇嚴重的地方,梁川也聽從趙小品的指示,先從這一段下手。
中遊改道,下遊的河道自然流向也會改變!
上中遊的河道也是問題最嚴重的地方,下遊畢竟常年有水,蓄水能力也夠,暫時不需要去動。
按梁川的安排,對這些民夫的管理改進了許多,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製度出台,比如每人要乾多少活才能足額地拿到工分,又安排了梁家天雄軍的人來河道上監工,有人在旁邊看著,民夫們偷懶的便少了許多,雖然偶爾也有幾個不聽話,不過完全不影響大局。
河道上的規矩漸漸要形成製度,每年春耕之後就是服徭役的時間,隻是地點工地不一樣罷了。下一次這些製度也要用得上,隻要大家知道了規矩,以後大家就不會亂來!
有了規矩,服役的效率第一個高了起來,大家很是自覺。一方麵誰都不願意夏天發大水的時候把自己家的地淹了,一方麵大家也想多賺一點工分,反正這時候回了家裡也沒有事做,能賺一點算一點,這海也不算太累。
梁家為大家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吃就不必說了,餐餐都是免費的,雖然一天隻有兩
餐,這也符合這年頭大家的飲食規律,隻有大戶人家才有一天三餐,普通的人家還是一天兩餐。
住的差了一點,這是沒辦法的事,趙小品也指揮人蓋了許多的工棚,總算不用風吹雨淋,這些簡易的工棚也隻有頂上一個蓋子,四麵漏風,條件相當的差。
大家已經很滿足了,以前報徭役,他們都是直接睡在工地上,哪裡還有什麼工棚!
雖然年青人要承擔的體力活更加繁重,但是有了緊急調配來的騾子與獨輪車之類的工具,大家的活似乎就輕鬆了許多。
騾子的數量始終不夠,但是獨輪車的數量一夜之間仿佛井噴了一般,河堤上多出了上千架獨輪車!
數量有些誇張,但是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阿儂說了一句,這些獨輪車現在可以用在修河上,河修完了收歸到梁家軍,以後後勤補給就更加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