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軍重兵前置準備在遼陽決戰。這對於施令洋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壞消息。
紮營後,
他舉著油燈趴在地圖上反複查看,眉毛擰成一團。
……
帳門突然被掀開,一群軍官、參謀走進來。
“拜見靖海侯。”
“諸位弟兄不必多禮,都來幫本侯瞧瞧,這仗該怎麼打?”
衛兵增加了&bp;4盞蠟燭。
手腕粗的蠟燭是這個時代照明的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諸位請看,遼陽城在我們的東北方向,距離百裡。”
“有投奔之包衣帶來一消息,說遼陽內外全是騎兵,盛京將軍也在遼陽。”
“這情報準確嗎?”
“本侯已派出斥候確認,但想來七成是真的。”
見眾人麵露狐疑,施令洋又解釋道:
“盛京將軍弘響是清廷宗室,他承擔不起祖陵有損的後果,所以他寧願在遼陽放開手腳和我們打。”
……
“諸位,本侯想問你們。打遼陽,有勝算嗎?”
現場的海軍軍官明顯不熟陸戰,紛紛將目光投向僅有的幾名陸軍軍官。
旅順那一戰,陸軍準尉以上軍官傷亡過大半,殘餘者無幾。
一名陸軍少尉,低聲道:
“如若此情報為真,下官認為遼陽之戰勝算不足&bp;3成,遼東軍團那幫兵很難不在清軍騎兵的衝擊下潰散。”
施令洋點頭。
如果被銀子和鮮血激勵起來的烏合之眾都能打正規野戰,明末就不會敗了。
帳內氣氛陡然壓抑。
所有人苦思冥想。
施令洋主動打破沉默:
“本侯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遼陽,咱不要了,乾脆直撲盛京。反正咱們是孤軍,沒有糧道,沒有後路。”
……
氣氛頓時活躍。
海軍軍官還在糾結,陸軍軍官高呼當依此計。
從他們截然不同的表現就可以看出陸海軍的思維差彆。
海軍強調穩!
陸軍喜歡搏!
帳內眾人的表現,也落在了施令洋眼中。
他猛然間意識到吳皇對自己網開一麵,並加以重用的原因了,因為帝國海軍的戰爭經驗太淺,需要施家舊部加入~
就好比那些紅毛、黃毛歸化水手,一個道理。
天賜良機。
展現忠誠和能力,施家在新朝封公也不是沒可能。
……
“侯爺,直撲盛京吧?”
施令洋這才從失神回到現實,環視眾人,緩緩開口:
“誰讚成?誰反對?”
“謹遵侯爺軍令。”
見達成了集體意見,就沒啥好說的了。速速將命令傳達到各部軍官,同時著手做渡河準備。
一,搜集木料,明日在遼河搭建浮橋!
二,儘可能糧草加工成乾糧,分發給士兵隨身攜帶!
三,丟棄粗笨輜重,儘量輕裝。
次日中午,
之前派出去的&bp;3路斥候一路都沒有回來。
……
旱季遼河,水位不高,流速不快。
和去年的恐怖寒冬不同,今年的冬天隻是正常氣溫,河麵並未結冰!
眾人默默渡河,踏上了遼河西岸。
直到數日之後,遼陽才得知吳軍改道的消息。
夜晚,剛睡下的弘響被驚醒。
一名戈什哈拍著窗戶,焦急呼喊:
“主子,吳軍沒來遼陽,他們跑了。”
靜謐的夜晚被急促的馬蹄聲驚醒。
各路官佐紛紛趕至衙門,試圖接受一個震撼的消息——吳軍不按套路來,可能要去搞盛京。
……
“將軍,出動騎兵追殺吧。”
“將軍,得慎重啊。各部人馬剛剛趕至遼陽,此刻多是人困馬乏,尚需休整。”
“不如多派斥候,弄清楚真實動向吧,吳軍說不定是掉頭跑了呢。”
眾人各自發表觀點。
在衛星、航空偵查成熟以前,戰爭迷霧很難解開。
大多數時間是瞎子打盲人,運氣尤其重要。
全靠斥候探路,窺視一斑,然後彙報上去,主帥結合自己的經驗、魄力、當前局勢,大膽加以推斷。
主帥一拍桌子:
“這是一頭斑馬。”
然後全軍出擊,興衝衝趕過去,發現是一頭得了皮膚病的獅子。
……
施令洋沒有千裡眼,他也不是諸葛孔明。
但是他認準一點,衝著皇陵去!
皇陵就是敵人的聖城!
對手弘響要顧慮的太多,既要保住重要城池,又要保住皇陵,還要擊敗吳軍。
什麼都要,最終結果就是什麼都保不住。
堅壁清野?
不可能的。
遼北和遼南的情況不一樣,在盛京周邊搞堅壁清野?你還不如宣稱自己已經投吳了。
……
此時,
遼東軍團集體狂奔,撒丫子跑。
施令洋再次選拔了一批心狠手辣的包衣組建起督戰隊,給烏合之眾們上強度。
最新統計數據:
6350名民夫,&bp;2133名包衣,以及他們的家眷。
基本實現了冷兵器製式化,軍中再無徒手之徒。
所驅使的騾馬驢甚至高達&bp;4500頭,遼北這地真不缺牲口,而且普遍喂養的不錯,平時用於農業耕種。
一路打,一路搶牲口。
牲口活著可以拉車,死了可以吃肉。
……
長灘屯,一處寂寂無名的遼北小型屯堡。
正欲快速破堡的遼東軍團詫異地發現,在己方側翼居然出現了數百清軍騎兵,瞬間騷動起來。
軍官和督戰隊拎著大刀,組織起長矛陣對外。
施令洋舉起千裡鏡,瞭望對方旗幟。
笑道:
“是錦州寧遠的清軍,他們路最遠,所以姍姍來遲。”
“無妨,並非主力。”
同樣,奉盛京將軍之軍令趕赴遼陽救援的寧遠知州、漢軍正白旗人袁常在也大吃一驚。
難道遼陽已經敗了?
手下詢問:
“袁大人,怎麼辦?”
“敵軍多步卒,試探一下,有縫就打,沒縫咱就繞道。”
“嗻。”
……
寒風當中,寧遠清軍騎兵繞開了明顯不好啃的吳軍步炮方陣,專門去撲花花綠綠的遼東軍團。
戰法也不新鮮。
近距離騎射,一波箭矢射向那些原地不敢亂動的長矛兵。
遼東軍團不斷有人慘叫倒地。
稍微吃虧,烏合之眾的本性即暴露無遺。
不斷有人無令往後麵縮,影響同伴,混亂加劇。
吳軍雖有部分騎兵,但騎術不精,輕易舍不得折損。
施令洋拔劍高呼:
“傳本侯軍令,長矛方陣,前進。”
“正麵穩住,左翼封堵,壓縮敵人活動空間。”
“督戰隊可隨時執行軍法。”
……
吳軍騎兵、施侯舊部和新提拔的包衣督戰隊充當了優秀的牧羊犬角色,驅趕著羊群往既定路線運動。
幾十個長矛方陣緩慢前移,混亂且糟糕。
但是,
如林的長矛依舊給寧遠清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總不能直接撞上去吧?
寧遠知州袁常在也嗅到了危險信號。
驚呼:
“不好,這幫人在故意壓縮我們的活動空間,把我們往他們的炮陣那邊驅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