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推算到了重要關竅,處理好可能發生的隱患,沒了後顧之憂的寧家老名宿,頂著蒙塵的道心,很快就走過那座對小鎮意義非凡的湖泊,繼而踏上泥道。
寧家這位老名宿此前就將自己比喻成過江的泥菩薩,可見她自身狀態差到了何種程度,其後,又冒著玉飾破碎的風險,與小鎮主人隔空對話,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是以,待她出現在小鎮那五間六柱十一樓的石牌樓,適才察覺到了滂沱大雨中隱藏的詭譎。
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老嫗心頭浮現這一段話時,烙印在骨子裡的危機意識瞬息浮現,繼而就聽到“嗖嗖”兩聲,兩道弩箭破空而來,一左一右,一道目標是她的咽喉,另一道鎖定了她的右眼。
沙場縱橫近兩千載的寧家老名宿溝壑縱橫的臉孔上,既沒有一絲重視,也沒有一縷輕視的神情,“萬念俱灰”能影響她的道心,卻無法影響她對於戰鬥的判斷——近乎本能的判斷。
弩箭速度快的離譜,老嫗卻輕而易舉,一招破之,在弩箭靠近一丈範圍時,一股靈光包裹枯槁的手掌,光影一蕩,兩道致命殺機頓時被卸下,如同蜻蜓點水,不費吹灰之力。
待青銅弩箭“叮叮”落地,隱藏在雨幕下的兩道身影,落入老嫗眼中。
高大少年蹲在三丈三尺高的石牌樓上,手持粗糙弩箭,風雨中巋然不動,一擊未得手,轉瞬間,少年又添一道新箭,在老嫗目光來回在少年與另一道身影之上時,一扳懸刀,“噗嗤”一聲,弩箭頓時破開雨幕,目標——直指老嫗咽喉。
早在兩道襲擊的弩箭激射而來時,老嫗就意識到,這場突襲不會這麼簡單,也就有了準備。
隻是沒想到,在少年添上新箭,扳動懸刀的一瞬間,身經百戰的寧家老名宿,竟然嗅到了一絲血腥的殺機,這是千百場戰役下來,深深烙印在老嫗骨子裡對危機最為驚人且敏銳的神覺!
頓生危機。
這種事,放在小鎮之外,是絕無可能的。
彆說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了,就是修煉了四五百年的突破了自身桎梏,達到化神境界的年少有為之輩,她隻要還有一口氣,便依舊有抬手鎮壓的力量。
但在小鎮內,一切便不可以,以等閒的目光去視之了。
見慣了大風大浪老嫗,並非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三千載長生道途,見過太多心高氣傲的天驕,目空一切,結果被一些登不上台麵的小伎倆,絆倒在淺灘中,甚至折戟沉沙。
她更是不止一次被圍在淺灘中掙紮,這一夜,又是一次,這才叫她淪落到了而今的地步。
用一些世事俗語來道明此中厲害乾係。
就像是一件玉器,縱然質地再好,再堅固,可一旦內裡出了問題,又遭到外界一次次風雨衝擊,表麵接二連三出現裂痕,終究免不了碎裂。就算剩下一口氣支撐著,到底不比往昔,且這口氣,用一絲便少一絲,一旦用儘,便隻有玉石俱焚的結果了。
當判斷出這一道激射而來,直指咽喉的弩箭有問題的第一時間,老嫗腦海中便有了一眾對策,便是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都有不同方向的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