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聽著韓黃保證不會殺陛下,態度才終於軟了下來,,
為了緩解尷尬的局麵,韓黃又給吳三桂倒了一杯茶。
"那圓圓到時候怎麼辦?"吳三桂問道。
"等陛下退位後,我會扶持福王世子上位,到時候現在陛下的皇後、皇妃按照慣例都會遷往噦鸞宮。
到時候我會趁著新皇登基的混亂時候,將圓圓秘密帶出宮並命人縱火燒毀住所宮殿,用差不多的宮女頂替,,
這樣大家都以為圓圓被燒死了,你就可以跟圓圓長相廝守了,"韓黃說道。
吳三桂雖然年少,可腦筋完全夠用,,,
尤其研究的是誅滅九族的大罪,更加腦袋靈光。他終於反應了過來
"韓閣老,你一開始的謀劃就是針對陛下退位對不對?所謂的毒殺皇後讓我照顧陳貴妃都是幌子對不對,,"吳三桂說道。
"吳將軍,也不能這麼說,圓圓是我的義女,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要不然我也不會費儘周章把他送進宮!
我不會害她,,咱倆各取所需,,你得到圓圓,我扶持新皇上位。你放心,我以腦袋擔保,一定保證陛下的安全。而且扶持新皇登基你也是大功一件。"韓黃說道。
聽到這吳三桂徹底放心,再沒有心理愧疚感。起碼可以保證陛下的安全,他的心裡也好過一點,
他自己都不知道他怎麼會為了一個女人鋌而走險做這樣的事?就像冥冥之中注定一般他如同著魔一般內心有個聲音告訴他必須要這麼做,於是說道
"李洪已經跟我說了,,陛下到時候需要清靜,按照慣例到時候還是由我負責陛下的安保工作。
到時候奉先殿附近的侍衛會很少,,最多也就百餘名,,
我會選擇從遼東帶過來的親衛擔當侍衛,,他們都對我言聽計從。
你們隻要搞定東華門的守衛,從東邊的東華門進來,,經過寧壽宮就可以到達奉先殿,寧壽宮那裡我也可以解決,你們可以順利通過。這樣就會以最小的動靜達到目的!"
韓黃一聽,激動不已,,如果真能這樣的話,計劃的成功率將大幅度提高。
他已經做好了拿不下吳三桂的準備。
本來的計劃是從南邊的午門進來,,因為午門一直是被他收買的一個副提督守衛,,
不過從午門進來之後,要依次經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弄不好要攻破三個宮門,,與守衛三殿的侍衛血戰到時候動靜會非常大。
因此韓黃才要千方百計希望拿下侍衛統領吳三桂,,
果然這吳三桂竟然給出了更好的方案,,
這樣,,幾乎在神不知,鬼不覺兵不血刃的情況下,,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入宮挾製皇帝,,
"好好好,,老夫明天就聯係東華門的守衛,,吳將軍,你可是幫了大忙了,事成以後,你當是首功!
老夫會在新皇麵前,保舉你為京營的師長!
你舅舅祖大壽,就當京營的主將"韓黃高興的做著成功後的打算。
聽韓黃提到了京營,,
吳三桂皺起了眉頭,也是感覺頭大,韓黃不怎麼清楚京營的戰鬥力,自己可是對京營的戰鬥力有直觀的了解。
"韓閣老,,京營一師目前還有第一團的五千士兵在京城駐紮,曹文召主將一直在京城坐鎮!
還有新編第八師,這兩萬人武裝可是天下少有的精兵,起碼可以抵衛所十萬大軍,,不解決他們,事情很難成功!"吳三桂憂慮的說道。
"哈哈哈哈,不必擔心,,隻要拿下皇帝,扶持新皇繼位,第一時間我會以皇帝的詔書派人去京營解除曹文召、周遇吉的兵權!他們甚至來不及知道宮變的消息。
他們有幾個膽子敢違抗聖旨?
到時候九門的幾個將軍會接管京營的兵權!曹文召、周遇吉事後都會在第一時間被處死!
另外,我希望你給你的舅舅祖大壽寫信,命令他立即從朝鮮撤軍,,帶著他的三師回京,協助我控製京營!這樣才能保證京營後續不出亂子"
聽韓黃說到了舅舅,,吳三桂搖了搖頭,
"我舅舅忠於大明,未必不會就範,,當年我父親被韃子圍困,他也是為了錦州城袖手旁觀,前幾年祖家出了天大的禍事,陛下都選擇寬恕他,他一定不會造反的。隻有事成定局,他才有可能就範"吳三桂說道。
韓黃想起了幾年前的晉王失敗的例子,,當時就是他們太高調了,大張旗鼓召令那麼多兵馬入城,
而且以為搞定了當時的京營主將李邦華就以為高枕無憂,結果一下子捅了京營這個馬蜂窩。
因此韓黃決定快刀斬亂麻,,在京營還沒來得及做出反應之前就讓宮變塵埃落定。
韓黃聽吳三桂勸不動祖大壽隻能繼續說道
"遼東的關寧軍,你們吳家可以調動多少人?你的父親,起碼會跟你站在同一陣線吧。"
"以我父親如今的職位,,起碼可以調動三千關寧軍,,
不過沒有朝廷兵部的旨意,,就算我父親支持我,關寧軍一兵一卒也無法離開遼東!而且還有孫督師、袁督師在遼東。"吳三桂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明天,,我會想辦法讓兵部出調兵手令,,令你父帶3000關寧騎兵入京!就算孫承宗感覺有什麼不妥,也不可能那麼快反應過來。
你給你父親去信,說明原委,令他趕在這月底入京,,往返八天時間足夠他們來了!
他們來了也隻是防止京營出亂子的額外手段。"韓黃說道。
敲定所有細節已經是後半夜,待吳三桂離開以後,韓黃卻激動的夜不能寐,,
終於,,要對皇帝動手了,,
自從土木堡之變以後,皇帝能控製的武裝力量大大降低,朝廷武將勳貴們大部分被蒙古韃子在土木堡殲滅,
此後文官勢力抬頭,武將勳貴勢力大幅度下降,甚至大明幾代皇帝的更迭,,背後都有各種朝臣們推波助瀾甚至左右大局的影子,,
嘉靖、萬曆、泰昌無不是朝臣們最後定的人選,,
萬曆想立自己的福王朱常洛洵為太子,,硬生生被朝臣們懟了回去,,最後立了短命的泰昌帝。
唯獨到了自己,雖然已經貴為內閣首輔,權勢滔天,卻需要用這放在明麵的雷霆手段冒險使皇位更迭。
後世的史書不知道怎麼寫自己,,大概率會說自己是亂政的奸臣。
這讓韓黃感到非常被動,,,如果不是皇帝動了自己以及背後東林甚至幾乎各黨派的核心利益,,斷了大家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