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零一章:終於好轉了!(求月票慶祝!)_美劇大世界裡的騎士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玄幻魔法 > 美劇大世界裡的騎士 >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終於好轉了!(求月票慶祝!)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終於好轉了!(求月票慶祝!)(1 / 1)

艾瑞斯是真的喜歡自己這份職業,哪怕她僅僅隻是一名圖片編輯,還算不上真正的記者。事實上,在很早啊以前,艾瑞斯也沒想過自己會成為記者。

美國是個很反直覺的國家。

很多人都說美國是開放的國家,可從某些角度來看,美國又是非常保守的國家!並不是每個女人都想著做一番事業。

實際上大多數女孩對人生的規劃,還是找個人嫁了,專心做家庭主婦!

至少艾瑞斯以前就是這種想法!

美國總是給人一副年輕、開放和進步的形象。

過去二十多年互聯網成為全世界各地年輕一代交流的主要工具和輿論陣地,更是強化了這個刻板印象。少數族裔權益、女權運動、LGBTQ和環境保護,幾乎每一個帶著進步標簽的社會運動都不可避免地和舊金山、洛杉磯、矽穀、紐約和波士頓等東西海岸的大城市聯係到一起。

但現實卻是,進步人士和自由主義者在網上鬨得再歡,矽穀的互聯網公司傾注再多的資源來為他們搖旗呐喊,也隻不過掩飾了美國本質上是一個保守國家的事實。

可能大部分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是個開放國家,但實際上美國跟歐洲大陸比是一個特彆保守的新教國家,先不說在紅州(保守派占大盤的州)還有一堆童婚合法、墮胎違法,認為婚前sex不道德的地方,就普通大眾來說,你長得年輕一點,想買個酒都要出示身份證(未滿18歲喝酒是非法的),而且隻能在專門的飲酒場所喝。所以有些美國人到中國後看到超市貨架上一大堆啤酒紅酒白酒敞開賣,有人在公園在路邊喝酒,就驚呆了,我在油管看過好幾個這樣的視頻,專門去拍中國的超市。

美國人去歐洲也會有很大的文化衝擊,覺得歐洲真的思想開放,比如法國意大利都不把男女出軌當回事,這不符合美國人婚後要專一愛家的價值觀(你們可以看看《艾米莉在巴黎》這部劇,有點誇張,但也蠻能反映現實)。伍迪艾倫為啥一直被評為最“歐洲”的美國導演,他的電影不光歐洲題材多,而且整體價值觀也非常歐洲。還有為什麼美國LGBT運動搞得特彆大,很多人覺得同誌招搖,其實一部分原因是,有些保守的教徒真的很仇同,甚至會去攻擊他們(以前發生過槍擊案)。

話說回來,至於為什麼大部分人的印象裡美國很開放呢?因為文化中心好萊塢、科技中心矽穀所在的加州是藍州,經濟中心紐約也是藍州(自由派人士為主),他們的思維是很開放的。大多數人對美國的印象其實來自這兩個地方,這就是文化輸出給你的誤解。

在眾多歐美影視劇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遠在北冰洋北岸的美國人民性格外向、熱情直爽、不拘小節,並且熱愛自由,憧憬自由的生活也追求性開放。但是,這些隻是我們在影視作品中了解到的美國人民,殊不知事實上這是我們對美國人民的一種誤會,在美國,大部分人都是忠誠的基督教信徒,根據基督教的教義,婚前性行為是被禁止的。

美國和歐洲,一個是新大陸,一個是舊大陸,大多數人肯定認為美國更加開放,歐洲則偏向保守。但其實在近代歐洲的思想更加激進,反而是美國人比較保守,尤其是美國南方更是以保守著稱,這些地區被稱之為“聖經地帶”。雖然美國是由新教徒建立的國家,但新教徒對於宗教也是比較忠誠的,美國的基督教教堂也是非常常見,隻不過相比於歐洲的大教堂,美國的教堂都很小,所以不引人注目。目前美國的基督教教派非常多,影響比較大的有:美南浸信會、衛理公會派、浸信會、長老會、聖公會等等。這些教派對於美國社會的影響很大,並且也非常熱衷於傳教,例如清末美國是向中國派出傳教士最多的國家,中國的許多大學也都是美國教會創立的教會大學。時至今日,美國總統在就任典禮上依然要手握《聖經》進行宣誓,可見美國人對基督教還是很看重的。

美國的保守主義往往注重家庭、宗教和社區紐帶,認為這些是社會穩定和個體責任感的基礎。保守派主張傳統的婚姻製度,抵製激進的性彆和性取向政策,支持宗教在公共生活中的地位。他們認為,家庭和宗教的崩潰會導致社會道德和秩序的衰退,因此應通過政策支持家庭結構和宗教信仰的延續。

其中對女人,美國社會也有著自己的定位。

美國對外的宣傳口號中,經常說自己是一個誕生就自由、民主的國家,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美國婦女權益的角度來說,這句話完全是在“扯蛋”。

美國立國之時,跟傳統歐洲國家一樣,依舊處於標準的男權主義社會,社會輿論對婦女的要求就是做好家庭主婦,男人眼中溫順的妻子,孩子眼中慈祥的母親。輔助好丈夫的日常起居,讓他在外拚搏時無後顧之憂以及教育好孩子,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之人,是婦女一生唯一該做的事,否則就是“不守婦道”。甚至在家庭關係中,出於讓婦女依附男性的需要,美國的已婚婦女被要求不能擁有自己任何私人財產,財產都是家裡男主人的。也正因如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婦女是被以“這是男人該做的事”為由,拒絕參與任何社會公共事務,不能享有作為近代“民主”標誌的社會權力“投票權”。

麵對男權高呼“民主”,卻選擇性忽視跟他人口比相差不遠的婦女權益時,婦女們在19世紀前後正式發出了“不滿”的怒號,爭取婦女選舉權的運動開始萌芽。但這也通過一百年的鬥爭才最終讓女人得到了投票權!

更炸裂的是,在最初的美國憲法中,全部是美國政治架構的內容,沒有關於男女平權的規定。憲法修正案中也沒有體現男女平權。

修正案,就如同一個個補丁,將原本隻是一個大框架的“憲法”不停進行完善。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幾年網上再沒有“美國憲法幾百年不修改”的觀點了,因為中國網友越來越不好騙了。迄今為止,已通過了27條憲法修正案。從1791年1791年批準生效的“權利法案”到1992年批準生效的“禁止隨意改動議員薪酬”規定,涵蓋了公民權利、攜帶武器、陪審團權利等方方麵麵。要重點指出的是:1870年通過的第15條修正案規定公民“不得因種族、膚色或以前的奴隸身份而否認或剝奪合眾國公民的選舉權”,這裡麵有一個明顯的漏洞:那就是性彆。言下之意,公民依舊可以受到因性彆原因造成的選舉權限製。所以在半個世紀之後,1920年才通過第19條修正案,內容是公民的選舉權不因性彆而受限。但是這僅僅是選舉權,女性其他權利在27條修正案中均未被提及。

男女平權修正案,曾有過,未通過。

男女平等權利修正案在1975年曾被提出並獲得國會參眾兩院通過,但因在規定時間內未獲得四分之三以上州通過成為廢案。美國憲法曆史上通過了27個修正案,7個修正案沒有被通過,不通過的概率可比通過小多了。男女平權,真的就這麼難嗎?

女性在很多方麵其實都受到隱形的限製和歧視。

以前艾瑞斯也一直想的是,先玩幾年,然後找個老實人嫁了!

直到她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她開始接觸更多的信息,知道女人其實不必為了那些東西而活,她們也可以為自己而活!

女人擁有自己的事業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獨立,更是為了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認可。首先,擁有自己的事業可以帶來經濟獨立和安全感。經濟獨立讓女性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更有底氣和自信,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依賴他人。這種獨立不僅能讓女性在感情上更加從容,也能避免成為“感情的奴隸”,從而保持心態平和。其次,事業對女性的社會認可和個人成長有著重要作用。事業不僅是個人社會身份的體現,還能帶來社會認同感和成就感。通過事業,女性可以結交更多高質量的朋友,拓寬社交圈子,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影響力。此外,事業能讓女性保持新鮮感和活力。擁有一份事業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不斷有新的挑戰和機會出現,從而保持生活的活力和新鮮感。這種不斷進步的狀態也會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女性的魅力和活力。最後,事業對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生活也有積極影響。經濟獨立讓女性在感情上更加自主,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感到壓力,從而在感情中更加從容和自信。

當然,更重要的是,她愛上了記者這份職業!

以前,她其實也沒覺得記者有什麼了不起的!當下,信息無“觸”不在,公屏內外、大號小號、社交平台,既是獲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見場。有人因此說,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皆是記者”。

至少她最開始在網上做閃電俠報道的時候,就是這麼想的,記者……不是是人就能做?有什麼了不起的?

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傳播生態環境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我們處在一個人人都能爆料、人人都能訴說、人人都能評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會形成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信息網絡,根據自己的選擇偏好進行信息篩選,不僅使信息傳播過程更加自由和靈活,更賦予了每個人製造信息、發布信息、選擇信息、過濾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可能。這也使得傳受雙方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似乎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記者”,從嚴格意義來說應是“人人都是記錄者”,因為記錄者並不等於記者。那麼記者,到底是什麼?

真相的追尋者。

新聞的生命在於真實,尋求真相是記者的天職。在流量至上邏輯大行其道的當下,追問真相的新聞人顯得彌足珍貴。在人們眼中,記者整日奔波、筆耕不輟、披星戴月、全年無休。在全媒體時代,24小時開機,365天待命,更是記者的常態。他們以專業的素養和強烈的使命感,深入事件核心,不畏艱難險阻,刨根問底,隻為抵達真相,給公眾呈現最真實的麵貌。

正義的發聲者。

在調查報道的路上,在突發事件的現場,記者們鐵肩道義,用手中的筆和鏡頭,為弱者發聲,為正義呐喊,讓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得以傳播,讓事實和真相彰顯力量。

故事的講述者。

“最美的風景就在采訪的路上,最好聽的故事在新聞現場。”他們用生動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和事件,向人們展示精神的世界、人性的溫暖。

他們努力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娓娓道來的表達,將一個立體、全麵、多彩的世界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從“紙與筆”“鉛與火”到“光與電”“數與網”,技術變革形塑了全新的傳播生態。特彆是近十年來,媒體融合從行業探索上升為國家部署,從“相加”走向“相融”,從“相融”挺進“深融”,記者始終以專業精神,篩選、整理、解讀著海量的資訊,留下曆史的底稿。

無需回避,在流量為王、熱搜變幻、自媒體翻湧的背景下,職業記者的功能被認為正在弱化;大模型問世、AI技術勃發,記者甚至不需要是一個“人”的當下,“新聞從業者”這一身份好像正變得“可有可無”。

那麼,今天為什麼還需要記者?

冰冷的算法無法替代人性的共振。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對“新近發生的”首先要作出正確的“事實判斷”。而甚囂一時的“擺拍”、“演義”讓人們對“親眼所見”的故事情節真假難辨;每天的“熱搜”流量洶湧,卻充斥著大量的雞毛蒜皮,反而使真正有價值、有溫度的信息被忽視、被掩蓋。注意力是信息時代的稀缺資源,而算法驅動卻往往會誤導受眾的“價值判斷”。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總體把握,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共鳴,而這是算法無法實現的。而身處一線的記者,不僅可以立體地描述事件整體的脈絡,還能發現“隱秘的角落”,傾聽“沉默的聲音”,因而呈現更多元也更“人性化”的視角,從而幫助人們打破“算法”的壟斷、信息的“繭房”。

喧嘩的眾聲無法替代理性的思考。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出門便可知天下事,但與之相伴相生的是,海量信息的彙聚難免泥沙俱下,有時信息真偽難辨,有些觀點失之偏頗。信源越龐雜,越需要專業力量的守望和堅持,越需要記者站出來,把對現實的來龍去脈,因果的是非曲直,彙聚於筆端、激蕩於文字,破除信息的迷霧,看到事件的真相。

至少前輩是這麼跟艾瑞斯說的。

她以前從未覺得記者有多偉大。

可自從知道這些之後,她就覺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

而這份責任讓她感覺自己很重要!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她就是她,不是喬的女兒,不是巴裡的姐姐,更不是某人的女朋友或者老婆!

今天終於從加護病房出來了,轉到了普通病房,就是看之後需不需要長期透析。


最新小说: 逆天雙寶神醫娘親又掉馬了 伊庇魯斯的鷹旗 年代文女配小姨改嫁大佬[七零] 鬥羅:兵主 人在鬥破,預支成帝 奮鬥在嘉靖年間 國運LOL:吾為華夏守護神! 當你將一切做到極致 小農民稱霸荒島 帝尊獨寵:逆天邪妃帶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