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林家出來後,李幼白在外頭反複溜達,期間刻意壓低油傘遮住自己的麵容,利用無眼術探查周圍情況,沒發現有人暗中窺探和跟蹤後,她這才返回家中。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我必須加強家中戒備。”李幼白打定主意。
蘇老爺子給她安排的死士不少,去清河縣的路上死了些,剿滅魯九萬勢力的過程中又死了些,但還是有兩百多號人的,命些人蹲伏在宅院周圍提高警惕。
敵暗我明不得不防,哪怕是高手被偷襲了也是死路一條!
時間一晃而過,學堂的事情由蘇老爺子一手操辦,聯合城內多個家族勢力的有名豪商,最終拍板將此事定下,並在南湖街古書齋的原有廢鋪基礎上修建起一座書院來。
臨近湖岸又遇逢夏季,楊柳依依,弱柳扶風的枝條擺動,靜美怡人,景色卻是不錯的,有讀書人特意追捧的風雅之感。
南湖這邊書齋的廢鋪很多,原來主要是售賣儒家典籍,後來秦皇推行法治,法家崛起儒家沒落,並在打壓下儒家眼下已然退出曆史舞台,這些開書店的老板見情況不對就卷鋪蓋跑路了。
說是書院其實並不大,私人操辦的地方不對外開放,所以來學的人多為豪商家中子弟。
當然,來的學生之中庶出最多,各家嫡長子大多數是要培養送去考取功名最後到朝廷當官的,而來此學習的庶出則是用來繼承家中散開的基業維持家族利益運轉。
從另一個方麵來說,這些人是家族墊腳的根基,而不是撐起家族的頂梁柱。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有錢人家的孩子同樣如此,上學的時間定在晌午過後,李幼白早晨要去監藥司巡查一番,沒事的話就回家,然後下午上課,和蘇老爺子說好後就定在午後時間。
來南湖學院的學生年紀清一色在七歲往上,哪怕是年紀小也不能小看他們的覺悟和家族教導,每一個龐大的家族之中,競爭絲毫不比外邊差,自己將來能夠接手的生意多少決定了自己在家族的地位高低。
年紀小不代表不懂事,人情世故的分量在日常微妙的對話與交往中,會潛移默化深深烙印在小孩子的心裡,並隨著成長越發牢固。
炎熱的盛夏即將來臨之際,這群孩子早早就來到了書院,如若是在家族中境遇好點的還會有車馬,家人接送,待遇差的或是娘親地位低下的,連這種待遇都不會有隻能自己徒步過來。
李幼白來到書院時裡邊已經站滿了孩子,此時的小孩對教書先生尤為敬重,尊師重道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像後世那般隨意。
見到李幼白進來,所有孩子愣愣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直到李幼白讓他們坐下這才統一坐了下來,學院裡配有桌椅,位置並未固定高矮胖瘦參差不齊。
李幼白將背後白布裹著的無名劍放好,隨後目光掃了眼學堂內的孩子,在她的指導下,寫有自己名字的字帖從最後一桌傳上來,人數共有四十六個,年紀最大的十六,最小的隻有六歲。
畢竟今天是第一堂課,很多東西都還沒準備好,而且李幼白是第一次教小孩,經驗方麵肯定是不足的,需要準備得充分一點,所以她並沒有直接開始授課。
讀書人一般都是先識字後從經書開始學起,而李幼白這裡不學經書,南湖學院的本質又不是教書育人,在她看來,更類似技術學院,專門攻讀藥理為主。
可由於學堂中年紀有三倍之差的學生存在,她隻能先從識字來觀察一下這些豪商子弟們的學識情況。
神州大地共有七國,齊,楚,趙,韓,秦,薑,所用文字語言大為不同,學院裡這些孩子並非全部都是韓國本地人,有些人是從秦國遷移到此做生意的,還有些人來自楚國。
有人用韓國的文字,有人用秦國的文字,有人用楚國的文字,儘管如今是秦國的天下,可在日常之中,學習一門新語言仍舊需要不小的成本與時間。
李幼白試探著提問了幾個人,熟悉秦國本土文字的沒幾個,大多數都是半桶水處在懵懂階段,這對統一學習來說非常不利。
她是秦國的官,總不能用其他國的文化和字教人吧,齊,楚,趙,韓統統不在了,萬一被有心人舉報她不好辯解。
教人識字寫字並不輕鬆,課桌的沙盤上李幼白來回巡視檢查,在七國仍然屹立在神州大地時,趙國書法文化縱橫天下影響深刻,但在李幼白眼裡簡直又臭又長,一個字竟有十幾種寫法,恐怖如斯!
令得不少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寫的字屬於哪個國家,認來認去自己都蒙了,李幼白依稀記得,自己識字認字的那段時間簡直快被折磨瘋了。
傍晚,暮色蒼茫,暗紫色漸漸從天際漫來,流入西天輝煌的落霞中。
兩個時辰的課時結束,孩子們收拾好東西結伴離開書院,避開了嚴肅的先生,走出書院的孩子臉上露出輕鬆愉快的表情,在族人的接送下相繼離開。
書院剛剛開展還未雇傭下人,李幼白隻能留下來整理一下桌椅關好門窗,等她也想要離開時,才發現座位上還有個小孩沒走,他手裡拿著一根小棍在沙盤上反複書寫,因不滿意而又塗改重新再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