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S延吉路在深交所上市之後,經過多年經營,卻愈發窘迫。
其大股東不得不將股份,逐步出售給了東江省本地的一家製藥公司。
到2006年時候,這家製藥公司,已經持有了S延吉路百分之四十六的股份,占絕對控製權。
當然,S延吉路原本的上市名字,並不叫這個,而是叫做延吉公路,之後隨著經營不善,逐漸變為了*ST延路,到最後才變為了S延吉路。
本來這麼一個賠錢的東西,東江省本地的製藥公司,也不願意再持有,於是想辦法尋求機會出手。
恰巧,廣展證券在2007年、2008年、2009年三個季度淨利潤暴增,也在尋求機會,借機上市。
正所謂王八看綠豆,看對了眼,廣展證券與東江省的這家製藥公司,一拍即合,立即製定了S延吉路的股改計劃,勢要幫助廣展證券借S延吉路的殼,完成上市。
這其中經曆過相當複雜的程序。
例如S延邊路的原有股東,東江省的這家製藥公司,手中持有S延吉路百分之四十六的非流通股,如果廣展證券想要借殼上市,第一個要考慮的,就是原有股東的利益。
最終雙方敲定,用S延吉路的全部資產,以及向銀行借貸的方式,回購東江省這家製藥公司,持有的全部非流通股份。
回購之後,順勢將這些非流通股份注銷。
換而言之,S延吉路自己用全部資產和貸款來的錢,回購了這些股份,拿回了公司的控製權。
拿回控製權之後,下一步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廣展證券乾坤大挪移,將業務和原有股東,挪移到S延吉路這家上市公司身上。
經過磋商之後,最終S延吉路,決定再次新增股份,通過換股的方式,來將S延吉路和廣展證券徹底綁定,融為一體。
這事情說的複雜,其實也相當簡單。
S延吉路除去東江省的這家製藥公司之外,還存在其它一些小非流通股東。
同樣,廣展證券在借殼上市之前,公司的各級領導,員工,也都配發了一部分的股份,雙方都有股份,股份都有價值,想要將股份統一,就隻能進行換股。
為了換取廣展證券的借殼上市,S延吉路的這些非流通股股東,將自己手裡的S延吉路股份,每1股,縮減到0.71股。
同時S延吉路增發股份。
廣展證券的股東,以每0.83股換取S延吉路1股的股份。
看上去原本S延吉路的這些非流通股股東虧了,可實際上,S延吉路本身就是一家經營不善,處於破產邊緣的公司。
這些公司能拿S延吉路的股份,換到0.71股廣展證券的股份,可以說是大賺特賺。
當然,除了明麵上的換股之外,廣展證券私下裡,還向東江省的這家製藥公司,額外支付了四千萬的補償款。
雙方完成股改,廣展證券徹底控股S延吉路之後,迅速將延吉公路,改名為廣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借殼上市。
2010年2月12日,廣展證券正式上市。
上市當天,股價暴漲百分之四百……
能取得這麼一個成績,有多方麵的原因,最大的一點,是因為兩家公司重組完成後,總股份二十五個億的廣展證券,在二級市場能夠流通的無條件限售股隻有九千二百多萬。
物以稀為貴,流通股越少,越利於資金炒作。
再加上廣展證券的市盈率遠遠高於S延吉路停牌時的股價,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以S延吉路的價格,買入廣展證券的股份,那就是大賺特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