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外麵傳來汽車的喇叭聲,建平在外麵喊道:“都好了沒?可以出發啦!”
春紅應了一聲:“馬上就來!”她把準備好的袋子遞給山山,又扶著婆婆往外走。
大家陸續上了車,建平從後視鏡裡看了看一家人,問道:“都坐好了吧?係好安全帶,咱們出發去醫院。”
春紅幫婆婆係好安全帶,說道:“坐好了,走吧。”
車子緩緩駛出家門,向著縣城醫院的方向開去,一路上,大家都懷揣著希望,期待能為誌江帶來一絲曙光。
建平穩穩地將車停在醫院門口,一家人陸續下車。
春紅抬頭望向醫院大樓,眼神裡帶著一絲緊張與期許,喃喃道:“希望今天一切順利。”
山山深吸一口氣,攥緊了拳頭,仿佛在給自己打氣。
走進醫院大廳,裡麵人頭攢動,嘈雜的人聲和消毒水味交織在一起。
婆婆有些不太適應,輕輕咳嗽了兩聲,建平趕忙扶住她,輕聲安慰:“媽,您慢點兒,彆著急。”
就在他們準備去詢問台谘詢時,春紅眼尖,一下子看到了不遠處的誌江和蘭子。
“建平,你看,是誌江他們!”春紅趕忙拉了拉建平的胳膊。
一家人快步走了過去。
誌江看起來十分虛弱,麵色蒼白,身形也消瘦了不少,但還是強撐著擠出一絲笑容打招呼:“建平、春紅,你們來啦。”
聲音沙啞,透著疲憊。
春紅眼眶一下子紅了,心疼地說道:“誌江,你可一定要撐住啊。我們家山山今天也來做骨髓匹配檢查,說不定就能幫上忙呢。”
蘭子走上前,握住春紅的手,眼中滿是感激,聲音帶著哭腔:“太謝謝你們了,這段時間為了誌江的病,大家都跟著操心。”
建平拍了拍誌江的肩膀,用力說道:“兄弟,彆灰心。現在醫學這麼發達,大家都在想辦法,肯定能好起來的。”
山山也走上前,認真地看著誌江說:“誌江叔,我身體可棒了,希望我的骨髓能和您匹配上,這樣就能快點幫您把病治好。”
誌江眼中泛起淚光,感動地點點頭:“好孩子,謝謝你。”
浩浩在一旁雖然不太明白狀況,但也奶聲奶氣地說:“誌江叔,你快點好起來,等你病好了,我們一起去田裡抓泥鰍。”
這話惹得大家都笑了起來,在這壓抑的醫院裡,增添了一絲溫暖的氣息。
醫院的走廊裡,密密麻麻站滿了來自同一個村子的人,大家都是為了誌江而來,眼神中滿是關切與擔憂。
醫生穿梭在人群中,看著這一幕,眼眶不禁微微泛紅。
一位年輕的護士忍不住感慨:“這麼多人自發來做骨髓匹配,這位患者以前一定是個大好人。”
旁邊經驗豐富的老醫生點了點頭,歎息道:“是啊,看得出來他在村裡人緣很好,可惜聽說是沒有一兒半女,生病後也多虧了鄉親們幫忙。”
這時,誌江的鄰居大叔站出來,提高音量說道:“誌江這孩子,一直都熱心腸。村裡哪家有個大事小情,他總是第一個衝上去幫忙。”
“沒錯!”一位大媽附和道,聲音有些哽咽,“去年我家老頭子生病,誌江忙前忙後,又是幫忙找車送去醫院,又是墊付醫藥費,連一口水都沒喝我家的。”
另一位大哥也說道:“就說村裡修路那次,誌江不僅捐了錢,還天天義務去幫忙乾活,從早忙到晚,一句怨言都沒有。”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著誌江平日裡的善舉,每一件看似平凡,卻都飽含著他的真心。
蘭子站在一旁,淚水止不住地流:“我和誌江一直沒孩子,可在咱村裡,大家都把我們當親人。這次誌江生病,大家更是二話不說就趕來幫忙,我們真不知道該怎麼報答。”
山山看著眼前的場景,被深深觸動,他握緊拳頭,暗暗下定決心:“誌江叔人這麼好,我一定要配型成功,幫他渡過這個難關。”
人群中,有年幼的孩子雖然不太明白發生了什麼,但也被大人們的情緒感染,安安靜靜地站著。一位小朋友拉著媽媽的手,小聲問:“媽媽,誌江叔叔會好起來嗎?”
媽媽摸了摸孩子的頭,溫柔又堅定地說:“會的,這麼多人都在幫他,誌江叔叔一定會好起來的。”
在這個充滿消毒水味的醫院裡,愛與溫暖卻在空氣中彌漫,所有人都懷著同一個心願——希望誌江能夠戰勝病魔,重新回到他們熟悉的生活中。
經過幾個小時有條不紊的忙碌,醫院裡的檢查流程逐漸步入尾聲。
護士站的時鐘滴答作響,每一聲都仿佛在為這場愛心接力計數。
醫生摘下口罩,臉上帶著些許疲憊,但更多的是被大家愛心所觸動的溫暖,他提高音量,對著滿是期待的眾人說道:“大家的檢查都做完了,接下來就是等待配型結果。這需要一些時間,大家一周之後再來醫院看結果。感謝大家的愛心和配合!”
聽到醫生的話,人群中頓時有了動靜。
誌江的鄰居王大伯皺著花白的眉毛,一臉關切地問道:“醫生啊,這一周時間能不能再縮短些?誌江這孩子的病,我們都心急如焚呐。”
醫生耐心地解釋道:“大伯,理解您的心情,但是骨髓配型檢測是一個嚴謹複雜的過程,要經過多道工序和嚴格的比對,時間短了容易出誤差,為了能有最準確的結果,一周時間已經是最快的了。”
王大伯點了點頭,無奈地歎了口氣:“行,那就聽醫生的,希望能有個好結果。”
山山站在一旁,滿臉都是緊張與期待,他轉頭看向春紅,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媽,這一周時間感覺好漫長啊,真希望快點知道結果,要是我的骨髓能配上就好了。”
春紅伸手輕輕拍了拍山山的後背,安慰道:“彆著急,山山。結果總會出來的,不管怎麼樣,你這份心意已經很可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