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怎麼可能?”
這是群臣內心的聲音,整齊無比。
他們皆是震驚的看著龍椅上風輕雲淡的皇帝,但沒有人敢出聲質疑。
不是礙於皇帝的龍威,而是皇帝登基之後的種種所為已經打了他們數次的臉。
皇帝用事實證明,他們想不到的東西不代表皇帝想不到、做不到。
同時也是震驚皇帝的說法,華夏選拔人才的方式從有文字記載以來零零總總數十種之多,曆朝曆代都是在前朝的基礎之上進行修改、完善,以至於重新製定一套。
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有自己的弊端,一直到了隋唐時期的科舉製的出現,以及完善,才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為公平、公正的方式,但弊端也極其的明顯。
不是沒人想改,但屬實是沒有更好的,千餘年能人無數依舊未能改變,現在皇帝說有比這更好的方法,怎麼能不讓他們吃驚?
“朕的方法就是義務教育,具體就是層級教育、多科並立、因材施教、百花齊放。”
聽著皇帝的話,群臣眉頭緊皺了起來,教育他們聽懂了,但義務二字他們有些懵的。
何為義?有利於公眾的利益謂之義,引申為責任。
何為務?本意是專力從事、致力追求,引申為事業、公務等意思。
義務二字連在一起就是從事有利於公眾利益的事情,和教育搭在一起,那就是做有利於公眾利益的教育。
誰做?既然是皇帝提出,那自然是朝廷來做。
誰是公眾?結合今天的朝議內容和科舉的事兒,公眾自然是百姓了。
義務教育四個字就是說朝廷有責任或者必須要做有利於百姓的教育。
這個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根本就不現實。
見群臣皺著眉頭,崇禎輕笑了一下,淡淡道:“有哪位愛卿知曉太祖辦學的經曆,給朕講講?”
此話一出,皺著眉頭的群臣中有幾人豁然抬起了頭,眼中精光閃爍,臉上有了一絲絲的明悟之色。
諸如袁可立、房壯麗、劉宗周等人眼中閃過了道道震驚之色。
幾人相互看了看後,禮部尚書房壯麗出班了:“陛下,太祖辦學之事兒臣知曉一些。”
“那就講講,順便讓諸位愛卿也聽聽!”
“臣遵旨!”
房壯麗回應後微微沉頓了,似乎在整理思路,幾息之後再次開口:“洪武二年,天下初定,太祖召中書省官員議事,當天的朝議的主要內容就是大力興辦教育。
此次朝議之後,整個大明迅速的動了起來,從中央到地方分彆為國學、郡學和社學三個層級。
國學就是現在的國子監的前身,為了體現對教育的重視,當時的國學從選址到規劃都是太祖一人親自完成的,國學內包含了上課的學堂、藏書閣、食堂、校場、校舍等多項設施。
想進入國學的必須是皇帝親點和地方布政司以及的郡學推薦,除此之外再無彆的進入方式。
其次是郡學,由布政司在首府設立,內部設施和國學是一樣,招收的則是社學考試合格的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