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卿,水車能使用多少年?”
聽著皇帝突如其來的問題,宋應星怔了一下,思索了幾息“隻要維護的好,少則二三十年,長則五六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臣記得正統三年,指揮使房貴在靖遠北城外的黃河邊建了一座大水車,再過四年就兩百年了,依舊在使用。”
說完後,宋應星心中升起了一道想法“陛下的意思是將水車賣給百姓們?”
“朝廷還不缺這點銀子!”
崇禎調侃了一句“如果說江河斷流,我們製造的這些用不上了,但那隻是暫時的,等到日後大旱過去了,這些依舊可以用,到時候分給每個村子裡共用。
況且,依朕來判斷,旱災可能會持續加重,但明年不一定會斷流,隻要用上一年,那就是大賺特賺了。
其次,製造這些東西都需要人力、耗費銀子等等,朝廷不算缺銀子,但缺糧食,銀子流入匠人手中,還是得買糧食,算是在市場中流通了。
重要的是,我們要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百姓們,在大災大難麵前,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自救,而不是等著彆人來救。
朝廷固然能賑災,但範圍一旦擴大能顧及到多少人?賑災也隻能是稀粥,想多吃一口那就得付出勞動。
朕說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正是時候。
最後,從物料的準備到耕具等的製造、再到引水灌溉、責任到人等等,整個過程都走了一遍,這就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民間有流傳‘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二十年一特旱’的諺語,這就說明了旱災是時常發生的,尤其是西北的陝西、陝西、甘肅等地更是多發。
有了這次準備的經驗和準備的水車等等,以後再有旱災就能快速應對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漁不僅是工具,還有經驗、方法等等。”
“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
眾人紛紛行禮,口中恭賀著,眼中滿是敬佩之色。
皇帝雖然年輕,但在看事情上是非常有遠見的。
尤其是通過行動來告訴百姓,朝廷是非常重視他們的,這會給百姓極大的信心。
“宋愛卿,你將漢中平原的南水北調做好總結,朕會讓山西、河南、湖廣三個布政司州府的農官前來漢中平原學習你們優秀的成果,然後帶回去並做好準備。
另外,你再挑一部分一直跟著你做這些事情的官員,讓他們去距離較遠的北直隸、山東等兩個省份,帶教當地官員和主持引水灌溉的工作。
第二,列舉所需各種物資等等,朕會在這邊待幾天查看各處情況,你們做好後立刻送給朕,朕直接批閱送到各地,這三項工作一定要快。”
“臣遵旨!”
“另外,漢中平原忙完之後,你得去河南、湖廣等地查看,順便指導他們的引水和種植事項,在這件事情上朕賜你便宜行事職權,一切為了搶收為主,其他事情可以先放一邊。
朕會給你一個總旗的虎豹營軍士隨行以及一個總旗的錦衣衛隨行,方便你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