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路軍牽製建奴主力,西路軍則快速前進拿下平壤後立刻向東,截斷建奴退路。
前後夾擊之下,建奴必然全軍覆沒。
劉肇基則認為西路軍先出兵,在建奴反應過來之前拿下平壤,斷掉建奴退路。
這時候再出動東路軍,形成前後夾擊的局麵。
二人各執己見,爭論不休。
黃得功擺手示意安靜,問李定國:“李總兵有何良策?”
“我覺得諸位把簡單的事搞複雜了。”
“什麼意思?”劉肇基和李憲忠同時看了過來。
李定國沒有在意,繼續說道:“據建奴降兵降將說,建奴逃兵問題十分嚴重。入朝之初他們有近一萬五千的兵力,現在總兵力已經降至萬人左右。”
“我軍有多少兵馬?六萬!”
“咱們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沒必要和建奴玩謀略,大軍直接橫推過去就行了。”
“隻要步步為營,不輕敵,不冒進,建奴必敗!”
“說得好!”黃得功笑著站了起來:“之前咱們總是打硬仗,用計才能取勝。現在咱們的優勢很大,隻要保持謹慎行了。依我看就按李定國總兵的意思,大軍橫推過去!”
眾將互相看了看,先後抱拳拱手:“末將遵命!”
黃得功見狀開始發號施令,做戰前最後的準備。
當天中午。
李憲忠帶著親兵,與劉肇基的兵馬一起返回建州左衛。
四月三十的清晨。
平遼大軍渡過鴨綠江,正式進入朝鮮。
明軍兵分兩路。
東路軍為李憲忠和劉肇基,他們所部有兩萬多騎兵。
其餘兵馬為西路軍。
李定國為西路軍先鋒,黃得功為西路軍中軍。
朝鮮的義州就在鴨綠江對岸。
李定國渡河後用最快的速度來到了義州城下。
城牆上的朝鮮士兵都快嚇尿了,紛紛躲在城牆垛口後麵不敢露頭。
說是城牆,實際高度卻低的可憐。
據資料記載,朝鮮王朝時期的城牆高度與同時期中原的圩牆高度類似。
什麼是圩牆?
圍繞村鎮而築造的土石牆。
一般高度在一丈左右,規格高的也不超過一丈半(五米)。
而明軍長矛兵的武器長度約有兩丈。
也就是說...
隻要明軍的長矛兵能來到城牆下麵,就能用長矛將城牆上的士兵捅下來。
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雙方實力差距太過懸殊。
一個精通朝鮮語的明軍來到城下,大聲說道:“我乃平遼大軍李定國總兵麾下,城中守將是誰?出來回話!”
城牆上的朝鮮兵紛紛回頭,看向一個躲在盾牌後麵的男人身上。
那人使勁咽了口唾沫,趴著城牆垛口同樣大聲說道:“我姓李,在這說就行,能聽得到!”
城外的明軍騎在馬上,朗聲道:“既然聽得到那就聽好了,我等奉陛下旨意入朝剿滅建奴。爾等若是識相,立刻打開城門,讓平遼大軍入城,過去的事既往不咎。”
“若是負隅頑抗,攻下城池後立刻屠城!”
“呼!”李姓將領拍著胸口緩緩說道:“嚇我一跳,原來是勸降的!來人,打開城門去城外跪迎天朝大軍入朝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