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經過詢問後才得知,朱慈炯率領的八千兵馬尚未發放八月份的餉銀。
這八千兵馬中有五千陝西邊軍,三千蒙古騎兵。
雖然蒙古騎兵是自願參戰,並不屬於大明官軍編製。
嚴格來說並不需要發放餉銀,隻要給他們提供充足的糧草就行。
但......
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要一視同仁,給每人都發銀子。
按照每人每月二兩銀子的標準,朱慈炯要準備一萬六千兩銀子。
銀子缺口看似不多。
可人數一多時間長,銀子缺口便會成倍增加。
朱慈炯解釋道:“朝廷有旨意,命咱們自行籌備錢糧。”
李憲忠很高興。
此舉意味著朝廷放開了他們的財權。
征多少錢糧都由他們自己說了算。
有了錢就可以培養親兵。
親兵越多,戰力越強,勝算越大。
李定國也很高興,不過高興之餘又有些擔心。
此舉看似放開了軍隊的財權。
但如果在征糧過程中引起民變,事後追究起來會很麻煩。
朱慈炯拍了拍兩人的肩膀:“走,進城詳談。”
進城的時候,李定國向朱慈炯介紹了建奴降將蘇克薩哈。
早已投降明軍的博洛也過來向朱慈炯施禮。
進城之後眾人先簡單吃了午飯,隨後聚到一起開始商議。
參會的人很少。
除了朱慈炯,李定國和李憲忠外,還有東廠提督張容。
他出現在這裡的主要作用也是背鍋。
朱慈炯不方便說的話,他來說。
朱慈炯不方便做的事,他來做。
李定國和李憲忠對張容的身份有些忌憚,說話也變得拘謹起來。
眾人先是喝茶,喝了一會後張容率先問道:“殿下需要多少錢糧?”
朱慈炯放下茶杯:“當然是多多益善,咱們要在平遼大軍主力南下之前攢夠錢糧,供大軍使用。”
張容抬起頭問李定國和李憲忠:“兩位將軍有沒有籌集錢糧的辦法?”
李憲忠想了想:“咱們可以每到一地,便號召當地的百姓士紳捐錢捐糧。”
張容笑著搖頭。
這種方法確實能搞到錢,但隻能搞到小錢。
無法搞到大錢。
平遼大軍主力高達數萬,每月的軍餉和糧餉加起來高達幾十萬兩銀子。
根本不夠用。
李定國回答的更爽快:“沒有。”
朱慈炯也非常默契的搖搖頭,表示自己沒有更好的辦法。
張容接著說道:“既然如此,我倒是有個主意。”
“哦?”朱慈炯故作驚訝:“說來聽聽。”
張容提高嗓門:“天下皆戴罪之人,擇其不從者而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