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見效了!”
“好!很好!你們要是把皇帝給治好了,哀家重重有賞!”
院正可不敢貪功,他小心的斟酌著措辭:
“像這要劑量的湯藥一般適用六歲以上的大孩子,但小主子要是吃完這一個療程,怕是今後的脾胃會十分虛弱,十歲之前,都得小心養著。”
脾胃虛弱?
那也比沒了小命的好!
玉太後揮手:
“宮裡禦膳房養著那麼多個廚子,難道還做不出適合主子吃的膳食來?”
院正:您要這麼說的話,那咱就心裡有底了呀。
小主子的命是命。
禦醫的命也是命。
接下來的兩天兩夜。
在給小皇帝連著服用了猛藥後,其口腔內最令人憂心的化膿現象終於得到了緩解。
紅腫硬邦邦的雙頰也有了軟化的跡象。
對症了!
真的對症了!
禦醫們還在忙活,他們要把診斷和用藥劑量和方子的變化記錄下來。
在小皇帝沒有徹底痊愈之前,是出不了宮的。
他們出不去。
宮外的百姓們快抓瞎了。
就這麼短短的十日內,有數百起未成丁的孩子病了。
患者家屬們帶著孩子跑遍了商都還在開業的醫館,大夫們竟都給不出一個有快速見效的好藥方!
治了。
沒好!
病情還有加重的現象。
患者家屬和親戚們出門幫著打聽:
“請問那個兒科聖手黃禦醫哪兒去了?他家傳了五代的醫館怎麼說關門就關門啦?”
“不對啊!十來天前都還開著的!我家小孩高熱、全身疼痛、吃不下飯,就上他們家開了一劑小柴胡湯,很有效果的。”
“這回孩子們得的可不是風寒,人家回春堂的大夫說,這是蛤蟆瘟,春冬兩季最容易傳染的。”
“嗚嗚嗚......竟然是蛤蟆瘟?那我家兩娃還能被治好嗎?”
能治不能治的,普通醫館大夫都是照著清熱解毒的方子來開的。
商都離西北太遠了,消息傳遞不及時。
但第二波移民在靠近臨洮府的時候,也出現了孩童染上蛤蟆瘟的情況。
就在家屬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對麵的金州關傳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說是找到了一種能治療蛤蟆瘟的特效藥。
該藥就長在關西九衛的火焰山上!
這些移民和頭一波逃難的移民不一樣,人家都是帶著家產上路的。
有人就帶上重金去知府府上求藥了。
知府大人雙手一攤:
“第一批藥全都送去了邊城,下一批估計還要十來天才能送到金州關!”
“大人,那個什麼神仙掌是真的有療效嗎?”
“真的有效!在你們前頭就有難民跑去了關西,他們就有人得了蛤蟆瘟,還是一位將軍幼時在商都求醫,得知了這個藥方。”
“好!真好!我家孩子有救了!但是大人,孩子的病等不了十天呀。”
“那你們現在就讓人騎上快馬,抱著孩子往關西去吧。路上,遇到送藥的關軍你們就買上一些,應該不會賣高價的。”
“謝謝大人指點......”
當即就有不少患者家屬聽了勸。
馬車的速度跑不快,隻能讓家裡粗壯的奴仆帶上病重的孩子,一路往關西的方向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