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國、霍克島以及東國,究竟是誰會拔得頭籌?
這個話題引發了全球網友的熱烈討論,根據推網官方的投票顯示,看好米國的佔44%,看好霍克島的佔41%,看好東國的佔3%,看好西洲航天局的佔2%,看好露西亞的佔1%,看好南因聯邦佔7%,看好其他國家佔2%……
除去南因聯邦的網民過於自信之外,基本能夠反映現實世界人民的看法。
不過各國的天文學家們,現在有更重要的事情在做。
這幾個月裡,幾乎所有國家的天文學家,都如同打了雞血一樣,天天盯著天文望遠鏡和火星探測器發回的資料和照片,尋找新的發現。
這就跟地理大發現時代一樣,誰先發現,誰都有命名權!
所以各國的科學家,此時都在明爭暗鬥,爭搶火星新發現的命名權……
僅僅2個月內,他們就發現了177個新形成的火星海洋或者火星湖泊,最小的面積只有幾百平方米……最大的則仍然是霍克島發現的,面積超過15萬平方公里,超過了藍星最大澹水湖蘇必利爾湖,而且還在繼續增大。
這片火星海洋位於克里斯平原南部,被霍克島方面命名為淵海,為了紀念霍克島的英雄何淵上將,也就是現任霍克公爵的曾祖父。
根據火星地形地質分析,它很可能成為火星第一大海洋,最終可能吞併整個阿西達利亞平原,面積達到1000萬平方公里以上,超過藍星最大海珊瑚海面積的2倍……
跟藍星四大洋的面積比起來,還是差了很多,畢竟藍星最大的大洋東大洋麵積是18081萬平方公里——由於霍克島的誕生,東大洋的面積小了60萬平方公里——最小的北冰洋也有1475萬平方公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火星上水冰總數量有限,並不足以形成藍星上那樣龐大的海洋……
也不足以讓火星所有的海洋都連成一片。
根據初步估算,火星最終的水面覆蓋面積,將只能佔到全部面積的35%,而陸地面積仍然可以佔到65%,跟藍星的比例基本是反過來的。
其實火星地表或者淺層擁有至少500萬立方公里的水冰,全部平鋪在火星表面的話,可以達到35米的水深,不過由於火星的地形原因,不可能完全平鋪,只有地勢低窪的地方,才能形成海洋或者湖泊。
深度也很不均勻,有些地方深達上千米,有些地方深度只有幾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編的百科詞條成真了】 【】
還是不能跟藍星比,現在的火星,能夠在區域性地區,形成大面積的海洋或者湖泊,就已經是奇蹟了,也基本能夠滿足生命生存了。
特別的瀕臨海洋的地方,氣候可能會和藍星上一樣舒適,就是目前大氣中氧氣含量非常低,並不適合動物生存,但某些植物和微生物,或許已經能夠生存了!
這就大大節約未來火星基地的成本,起碼食物有機會自產自足!
只要有足夠多的植物,火星大氣的氧氣會不斷增加,總有一天,能夠讓動物也能生存……
早期藍星也是沒有氧氣的,後來也是一點點
至於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會不會導致溫度下降,那時候應該也能夠想到解決的辦法。
生命總能找到出路。
找不到的話,或許上帝會出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