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縱觀冉閔的一生,他的幾次殺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確實與保衛漢族沒有什麼關係,純粹出於私心而已。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殺胡令》也的的確確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北方漢族,這也是他在一些野史中,被稱頌為漢族保護神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五胡亂中華時期,北方漢族確確實實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據晉朝時期的《徙戎論》記載,五胡亂華之前,北方遷入中原的胡人已高達數百萬,五胡亂華時,“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又有大量的西北諸胡和北方的鮮卑趁機遷入中原,所以北方很多地方的胡人,甚至超過了當地漢人人口,漢族幾乎已經成為北方的少數民族。
而且還要麵臨胡人冷酷無情的屠殺。
《晉書》中說的明明白白,匈奴、羯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裡。
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石虎更加殘暴,築華林苑時逢暴雨,男女16萬,死者數萬人,營造洛陽、長安二宮,40餘萬漢人,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屍積原野。
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沿途樹上掛滿上吊之人,城牆上也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京觀。
其他諸如“二腳羊”、“赤地千裡”的史料記載更是比比皆是。
一直到冉閔下令殺胡之前,遷居中原的胡人已經高達五六百萬之多,而與之相比的是,北方漢人的人口銳減到400萬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減少。
這就是所謂的,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儘。
試想一下,如果真的等到他們殺儘了北方漢人,在中原地區繁衍起來,結果會怎樣?
大概率北方民族會成為一個金發碧眼的種族,小概率北方胡人再向南方拓展生存空間,把南方的三百萬漢人殺掉,漢族會像其它三大古國的民族一樣亡族。
《晉書》中說方今四海有倒懸之急,中夏逋僭逆之寇,家有漉血之怨,人有複仇之憾!
所以,冉閔的《殺胡令》才一呼百應,得到了北方漢人的群起響應,因為實實在在是活不下去了。
而效果也是立竿見影,雖然過程看起來比較殘酷。
史載,殺胡令一公布,中原各地的漢人紛紛起兵,僅鄴城一地被殺的胡人就高達二十幾萬。
冉魏建立後,冉閔又分兵四麵出擊,與大小胡酋相互攻伐,數百萬胡人被驅逐,返還隴西或河套等地,九大石胡甚至遷回中亞。
返遷途中,不同民族的胡人又相互攻掠,甚至人肉相食,死亡十之七八,相當於變相的殺了百萬胡人。
從這一方麵講,冉閔確確實實是北方漢人能夠存續的大功臣。
稱其功“振古鑠今,扭轉乾坤”絲毫不為過。
按道理說,冉閔的所作所為完全稱得上民族英雄,但是在後來的曆史評價中,提到冉閔除了屠夫,就是殺人狂,為何會有這樣的曆史評價呢?
首先,冉閔的這種做法雖然在當時拯救了漢族,可是《殺胡令》一出,其結果完全與仁愛中庸的儒家理論相悖,而曆史往往都是當朝的士大夫所撰寫,所以自然在曆史評價中不會有太多的筆墨,就是有,也會被當時的儒家文人所抨擊。
其次,正統不在冉閔,自兩漢以後的大多數王朝,也就隻有宋朝和明朝是漢族所建立的王朝,隋唐主要的建立者都和鮮卑族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而元朝和清朝更是遊牧民族所建立,從這一角度出發,在史書上,自然也不會對冉閔進行大肆的筆墨宣揚。
而且當時冉閔建立冉魏政權的時候,立場和位置也比較特殊,作為漢族的中心,當時東晉才是正統,冉魏雖然也是漢族政權,但是在大義,以及冉閔的出身方麵,還是不受當時文人的待見,所以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評價。
再者,當時的大部分漢族都跟隨東晉在長江以南,留在北地的漢人幾乎十不存一,不是在五胡亂中原的時候被殺戮,就是淪為奴隸一樣的存在,而當時的文化階層,漢族的中高層全都在東晉。
這樣一來,冉魏和東晉就在無形中有了階級差彆,北方的漢人大多被五胡壓迫,所以他們的立場都是放在所有的漢族之上,而東晉則沒有這樣的眼光和看法,或許是沒有全局觀點,所以冉閔在北方擁有絕對優勢的時候,東晉並沒有出兵幫助恢複中華。
而且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冉閔的功勞太大,冉閔的《殺胡令》太得民心,如此一來的話,底層老百姓心中隻知有冉魏而不知東晉,連同南方的士大夫文人階層也大受影響,所以為了扭轉這個局麵,也為了後世的評價中提高東晉的地位,隻有刻意的貶低冉魏,來抬高東晉一種辦法了。
現在研究曆史的那些所謂的專家,繼承的自然也是這種論調。
抬高冉閔的身份,認可他的功業,就等於推翻了自家以前的全部認知。
什麼曆史的進步,民族大融合,統統都不成立了。
這讓專家們如何坐得住。
所以,從一開始他們就百般阻撓《冉閔傳》。
沒辦法。
張一謀要挖了他們的墳,不急眼才怪呢!
至於曆史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如果沒有冉閔,漢民族是否真的要亡族滅種,根本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