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安史之亂(下)
【節度使,意為節製,調度。
是唐朝為了維持對外用兵或者鎮守邊關而設置的官職。起初隻掌管邊境軍事事務。
可是到了開元末期,封建王朝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並現象逐漸嚴重,也就是地主階級通過各種手段將百姓的土地占為己有。
尤其是災年,以錢糧換地,使得很多人口喪失土地成為流民。
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中央,為了解決流民問題,將府兵製改為募兵製,雇傭流民大量從軍成為職業軍人。
同時期,遊牧民族騎兵數量質量得以加強,國家正好也需要可以長期駐守邊關的快速反應部隊。
可是軍隊的開銷也隨之增加,中央供給不足,於是開始讓軍隊自己在邊境屯田耕作。
這一事務的具體管控權力當然落到了節度使身上。
逐漸的,節度使掌管了所轄軍區的軍事、行政、民政、財政以及生產和稅收。
在轄區內吸收流民,補充兵員也由節度使管理。
這樣一來,隨著節度使的權力增大,在其管轄範圍內的士兵就容易出現“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的現象。】
(羅馬:這個我熟)
(土地兼並啊,封建王朝後世都會出現的問題)
(曆史周期律)
(好家夥,這是軍閥的節奏啊)
……
各時空的朝堂皆麵色嚴重。
這場動亂,竟還與土地兼並有關嗎。
古代的工商業不夠發達,土地就成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和生產保障,當時即便是官員的工資也是拿糧食來結算的。
朝廷如果想要籌建大事,比如戰爭、災害等,首先考慮的是國庫的糧食是否足夠,有糧食才有銀子,而有銀子卻未必有糧食。
作為一個農耕大國,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王朝發展初期,有糧食百姓才安心。那時候人少地多,人們剛從動亂中緩過神,朝廷也還算英明,使得百姓能夠休養生息。
但王朝逐漸穩定,經過幾代的發展和財富的堆積,生活水平逐漸上升,階級鴻溝愈發明顯。
人口增加,人多地少,一些農民失去土地,被地主階級兼並。
矛盾出現,等到掠奪愈發嚴重,沒有田地成為流民的人在聚集在一起後,就會對王朝造成威脅,這就離末年不遠了。
這個道理朝臣們懂嗎?
當然懂。
甚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均田製,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朝的攤丁入畝製度等。
這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壓力,但卻無法根治土地兼並問題。
畢竟朝臣們是得益者,階級的對立使得一些問題根本無法深耕。
那後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各個時空的朝臣們心中忐忑,難道就真的逃不過這個魔咒了嗎……
的淺顯,連一些武將都明白了其中的問題。那又能怎麼辦呢,天高皇帝遠,若事事都要中央來,傳遞信息都要耗費不少時間。
對於邊境地帶的將士們,時間是非常寶貴的東西。
……
漢,董仲舒眉頭緊鎖,的問題,他也曾思考過。
他曾說過:“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倡導抑製兼並。
但劉徹當時忙於征戰,沒時間將這個問題擺上議事日程。
這件事不能不重視,流民越多,朝廷的壓力就會越大,社會動亂,是影響社稷的大事!
他此時不在宮中,劉徹隻招了幾個近臣入宮共賞天幕,沒想到這次天幕還來了點乾貨。
雖然並沒有過於深入,這也是後人根據曆史循環總結出的經驗,哪怕一毫也能令他們感悟頗多。
董仲舒立刻整衣斂容往未央宮去。
……
唐,李世民苦笑。
原來還有這一層原因。
才第七個皇帝,兼並就這般嚴重了嗎。
這時的大唐將府兵製與均田製結合在一起,既減輕了政府財政方麵的負擔,又耕戰結合,藏兵於民。
怎麼到了李隆基那,變化這辦法,土地兼並啊,李世民皺眉,除了均田製,還有更好的辦法能抑製嗎。
“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果然,節度使的權力已經不受控製了。
……
【怛羅斯戰役之後,隨著中央軍事戰略的調整,對外用兵的需求減少,各鎮節度使的注意力,也必然從國外轉向國內。
因為在唐朝有不少邊關將領回到中央,成為朝廷重臣甚至宰相的先例,中央官員與邊關各鎮出現對立之勢。
可是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隆基因為個人問題荒廢朝政,沒有起到調節作用,同時也導致了中央貪腐嚴重。
一代賢相張九齡被李林甫代替,在皇帝不理事物之時,幾乎獨攬朝政。
雖然他也解決了部分財政問題,可其鞏固權力阻塞迫害賢良的手段,卻無所不用其極。
科舉製度逐漸形同虛設,任人唯親的現象在朝堂以及地方成為普遍現象,最致命的後果就是,中央軍隊腐化,庸才流入。
缺乏管理,缺乏訓練,中央的實力逐漸削弱,而地方節度使卻在日益壯大。
安祿山,本是一個打了敗仗被押解回中央準備問罪的胡人兵馬使,可是他通過賄賂官員洗脫罪責,同時因表演胡旋舞得到唐玄宗的注意,很快平步青雲。
李林甫考慮胡人不能做宰相,於是投玄宗所好,推舉安祿山為東北三鎮節度使。
一來,減弱節度使對其相權的威脅;二來,安祿山可以成為其強勁黨羽。
這三鎮的節度使足足有萬人,力量已經蓋過中央,而皇帝貴妃還在與安祿山嬉戲共舞,沒有絲毫忌憚。
李林甫病死後,原本市井地痞出身的楊國忠,因為是楊玉環的族兄,同時也因為十分會“做人”,所以成為新的宰相。
楊國忠與是李林甫政敵,安祿山做為李林甫的黨羽,自然與楊國忠交惡。
雙方持續且轟動朝堂的黨爭,皇帝卻任其發展,視而不見。
而楊國忠霍亂朝綱阻塞中間的本領,與李林甫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身能力有限,就會嫉賢妒能,使得中央更加腐朽。
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對南方幾度用兵,兩次使軍隊走入瘴氣之地,戰事失敗,導致唐軍折損數萬,也讓南方數民族與唐交惡。
安祿山在看到自己的權利,甚至個人安危竟遭威脅,同時也認識到中央實力不濟之時,終於下定決心發動兵變。
公元年月日,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範陽(北京)起兵。
其數下部騎精銳煙塵千裡。
安祿山在東北方勢力龐大,騎兵沒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就占領了河北。
隨後兵鋒直指東都洛陽。
等到月日,唐玄宗李隆基才相信安祿山確實率兵造反,命兒子榮王李琬為元帥,高仙芝為副帥東征安祿山保衛洛陽。
由於唐朝的軍隊還在邊關,不能及時趕回,高仙芝封常青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都是些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
此時也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軍事訓練,所以安祿山雖然遇到大軍阻礙,但很快將其擊潰。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叛軍就攻入洛陽,殺守將和禦史中丞,並自立稱帝,國號大燕。】
(內無法家拂士,外無強敵外患者,國恒亡)
(杜甫也是受害人,因為李林甫的嫉妒不能出頭)
(地雷:安祿山,埋雷:李林甫,踩雷:楊國忠)
(張九齡勸過玄宗把安祿山殺了,李隆基不聽)
(亞洲舞王安祿山)
(李隆基可能是想將相製衡,可惜玩脫了)
(北京打過來的?朱棣直呼內行)
(天寶胡兵陷兩京,安西北庭無漢營)
……
朱棣突然被點名,他愣了一下,隨即有些生氣。
怎麼回事,簡直胡鬨。他靖難可是正義行為,怎麼能與安祿山這種人混為一談!
……
貞觀時空,李世民從天幕開始講朝堂的**起,就一直在冷笑。
科舉製度逐漸形同虛設,任人唯親,不懂兵法又好大奇功,黨爭……這些話每個字都在他的雷點上蹦迪,他青筋暴起,想發泄又不知找誰發泄。
洛陽竟然被攻陷了!
看後人說的,兩京,那長安是不是也沒守住?
李世民狠狠閉眼,對後麵的情況隱隱約約有了預感……
【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撤出洛陽之後,在潼關再次集結,邊關兵力部分調回。
他們在潼關采取堅守不出的策略。
潼關易守難攻,在此堅守並等待邊關節度使調回大軍本是正確戰略。
可是朝廷的腐朽讓庸才文官視武將立功為洪水猛獸。
加之高仙芝等人也非漢將,胡將安祿山的反叛,使玄宗對外將產生忌憚,這也就成了官宦誣陷武將的有利借口。
隨後封常清高仙芝以勾結叛軍避戰不出的罪名處斬。
新將領是已經年邁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
不過他身為大將,身諳兵法,依然正確判斷了戰爭形勢。上任之後立刻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
安祿山大軍幾度強攻均被挫敗。
而此時朔方節度使郭子義,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同為叛將的史思明,一度連續得手,進展十分順利。
此時哥舒翰認為,隻需要繼續堅守,叛軍勞思遠征急於速勝,在占領區不得民心,且在後方失利的情況下便會自潰。
可是大唐的失敗恰恰也來自其後方。
宰相楊國忠懷疑哥舒翰在謀己怯戰。
同時安祿山派出老弱病殘,於唐軍陣前襲擾,讓皇帝以及楊國忠認為叛軍已經大勢已去。
人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東西,於是逼迫哥舒翰出關剿滅叛軍。
百般勸解無果,哥舒翰無奈含淚出擊。
安祿山佯裝退敗誘敵深入,在靈寶山的山道上設伏,二十萬守軍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