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將哥舒翰也被下屬綁赴敵營。
這次出擊失敗,也讓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的戰果功虧一簣。
此時,長安城已經門戶大開。
安祿山的精銳鐵騎開始全速衝擊,李隆基和楊國忠在得知消息後驚愕不已。
冷靜之後,向長安城放言,要禦駕親征。
接著,在陳玄禮的禁軍集結完畢之後,公元年月日黎明時分,李隆基逃出長安向蜀地而去。
天後,安祿山占領長安,衝進大明宮,破壞宮殿,搶奪財物,將能找到的皇室成員儘數屠殺。
……
後來,睢陽之戰張巡牽製了安慶緒幾十萬大兵,郭子儀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唐朝天下因此保全。】
(文官有宋朝那味了)
(宋:這個我熟)
(明末也是這樣)
(傳統藝能了)
(那些將領可惜了)
(敵在長安城)
(微操大師李隆基)
(武將太難了吧)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禦駕親征》)
(《西狩》)
(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
網友A:想起來以前聽過的一句話——帝國的規模越龐大就越不穩定。
交通和通信的科技力量決定了你能掌控的國土的上限。
問題一個國家是難以停止往外擴張的,就像一個發動機,如果不停地運轉還尚可,如果被驅動件卡住了……那電力就不再轉化成動能而是變成熱能成為這個發動機的內部之禍了……
回複
(簡單點說,廣闊的領土帶來了管理上的困難,卻也帶來了更多的資源和更大的容錯率)
(工業化時代和農業時代的領土實控管理水平完全不一樣。
千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對於農業帝國是極限,但對於工業國灑灑水而已,一個高鐵就能解決國家很多問題[呆])
網友B:曆史的光鮮從來都不屬於普通人
回複
(其實我覺得曆史周期律是人性惡與貪婪的周期性爆發)
(曆史的規律總是起作用。
當你覺得已經是盛世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盛極而衰……自我膨脹是可怕的。娛樂至死,娛樂至死啊!)
(所有曆史遠看是波瀾壯闊和刻骨銘心的,但近距離看都是百姓的血淚)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儘錙銖用之如泥沙。”)
(以秦代唐是吧[狗頭])
網友C:安史之亂能打八年,高層的微操貢獻了七年四個月。
要是朝廷不管交給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等人也就八個月搞定,不至於對唐朝影響那麼大。
回複
(能擊敗唐軍的隻有唐皇[OK])
(把整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是最愚蠢的。
是凡人就會出錯,這個人犯錯那可是要無數人一起承擔後果的。)
……
不止唐,各個時空的朝廷皆沉默了。
看看後人舉的例子,一個安史之亂,又扯上宋朝又扯上明末,說明後人說的沒錯,一個王朝的崩潰,很大程度上是由內在的腐化引起的。
土地矛盾,文武對立,朝廷**,黨爭,天子的放任……
這一連串的導火索,使得這場戰爭這樣慘烈,鬨到不可開交的局麵。
天幕這樣尖銳地把現實血淋淋撥開,讓身處其中的古人們不寒而栗。
是這樣啊,就是這樣。
但如何能破局呢。
這一個連著一個的因果,牽一發而動全身,隨著時間的推進,聯係愈發緊密,想要解開何等困難。
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天子。
這一切最最關鍵的,就是李隆基的不作為。
朝廷的風向是跟著皇帝轉的,皇帝腦子糊塗了,奸佞之臣自然而然地圍上來,皇帝的放任使得矛盾激化,更加把王朝拖入深淵。
……
李世民頭昏腦脹,堂堂天策上將,此時卻連站也站不穩了,隻能勉強扶著案幾支撐。
這一條條評論像刀子一刀刀割在他心上,把他和他的大唐割的支離破碎。
敵在長安城,可不是,當時的朝廷就是大唐最大的敵人!
李隆基,這個王八蛋竟然還敢逃跑?!
李世民聽到安祿山占領長安,聽到皇室成員被屠殺,心都要涼透了。
甚至他都覺得上天還算眷顧大唐的,這種情況下,唐竟然還沒亡,竟然還活了一百多年!
這靠的都是那些浴血奮戰,對大唐不離不棄的的將士們啊。
程咬金等武將氣的不行,聽著唐玄宗的一堆操作,要不是顧及陛下,都要開罵了。
武將打了這麼多仗,能不知道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防守嗎,非得多嘴!
房玄齡杜如晦皆歎氣,鬨到這種局麵也是他們沒想到的。他們憂心忡忡地看著李世民,生怕他把自己氣死。
現在不是消極的時候,此刻還是貞觀年間,天幕提到的問題還有時間探尋解決之法。
李世民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天幕今天所言都記下了吧,你們每人都寫一份奏議,再來一一商榷。”
朝臣們隻能苦著臉應下。
記下,當然記下了,印象深刻,一輩子都忘不了。
要寫也肯定是能寫出來,他們簡直有太多話想說了……問題是,想說的東西不好寫啊!
這每一條都那樣驚心動魄,誰敢多說啊!
哦,魏征看起來好像就蠢蠢欲動,準備大乾一場。
……
宋,趙匡胤甚至有些免疫了。
啊,宋朝今天又被罵了啊,習慣了。
天幕什麼時候講其他朝代不罵大宋一句趙匡胤可能還覺得稀奇。
安史之亂他再知道不過了,竟然大宋也有這種事發生,怎麼就不知道吸取前朝教訓呢!
問題都點出來了,隻要找辦法防止就是。
至於文官,趙匡胤想著,看來也不能太重文人,這文武之間的平衡的把握,實在也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
明,要看朱元璋又雙叒叕要發火,朱標及時勸道:“看來這些確實是王朝末年都免不了的問題,或許每個朝代都得經曆一回,我們有幸能提前預知,已經是極大的幸運了。”
朱元璋仍有些不是滋味。
土地多重要,農民出身的他再知道不過了。
地主和官僚的勾結他有多痛恨,若不是活不下去,誰會想著起義,想著造反。
一想到大明也會亡於土地兼並,朝廷也會**,他就感到些許諷刺。
可又能諷刺誰呢?
諷刺他朱元璋,諷刺朱家的朝廷,還是諷刺大明?
一個安史之亂就引出不少東西來了。
朱元璋難得有些茫然了。
到底要如何做,大明才能更好呢,天幕又能否為他指點迷津……
秦,嬴政也不太好受。
他覺得自己隱隱約約觸及到一絲秦亡的原因了。
胡亥看起來就不是明君的料子,皇帝的行為,是能影響到全天下的。
更何況如今的大秦並不太平。
他若突然離世,胡亥明顯掌控不了局勢。
嬴政歎了一口氣,找到問題總比渾然不知來的好,隻希望天幕能多提點一下大秦。
……
不過,“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儘錙銖用之如泥沙”是怎麼回事?
朕如何紛奢了???
……
漢,劉徹若有所思。
這期天幕真值。講的是彆的朝代的動亂,不會引起黔首恐慌,又能給大漢帶來一些啟示。
他要忙的事太多了,當然也有許多事務暫時無法顧及。
天幕倒是幫他劃重點了。
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當然是人才,隻要有用的人越來越多,集思廣益,總能找出辦法。
若朝廷隻有那些官宦子弟,自然如一潭死水。
這也證明了察舉製有多重要啊。
朕好缺人才,到底哪裡有人才,快快出現在朕眼前吧。
:..0
..。..(www.101novel.com)